生物炭和AM真菌配施对连作辣椒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岩

作者: 王岩;周鹏;白立伟;吴康云;邢丹;郭涛;张成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辣椒;生物炭;AM真菌;土壤养分;连作障碍;协同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20 年 010 期

页码: 1600-16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生物炭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对连作辣椒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辣椒连作土壤改良和新型肥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温室盆栽试验,设置4个生物炭添加水平(0、1%、2%、3%), 2个接菌水平[接菌(+AM)和不接菌(-AM)].辣椒生长60 d后收获并测定其生理指标、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和接种AM真菌处理促进了连作辣椒的生长,提高了辣椒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接种AM真菌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弱于生物炭,而生物炭和AM真菌配施的促生效果最佳.接种AM真菌促进辣椒对P吸收的效果优于生物炭;但对于K吸收来说,施加生物炭的效果优于接菌.生物炭(3%)和AM真菌配施条件下,辣椒根部N、P、K含量分别较对照(0生物炭和-AM处理)显著提高74.04%、106.42%和78.82%.生物炭(3%)与AM真菌配施处理菌根侵染效果最佳,侵染率高达58.96%,较0生物炭+AM处理提高41.59%.土壤pH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差异显著,接种AM真菌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土壤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接种AM真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无显著影响.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均在生物炭(3%)和AM真菌配施条件下达最大.与单一处理相比,生物炭和AM真菌配施在促进连作辣椒生长、改善连作土壤养分方面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3%生物炭与AM真菌配施条件下效果最佳.

分类号: S641.3

  • 相关文献

[1]油梨根际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黄婷,王明元,秦紫艺,刘昕炜,徐志周,孙越,刘紫萱,董涛. 2020

[2]生物炭对连作草莓光合特性及光响应的影响. 马丽,郭学良,齐红志,赵冰洁,王娟,刘海燕. 2020

[3]生物炭-过氧化钙复合颗粒缓解番茄幼苗酚酸化感胁迫效应的研究. 涂玉婷,黄继川,吴雪娜,廖伟杰,彭智平. 2021

[4]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的应用效应研究进展. 杜蕙,蒋晶晶,漆永红. 2024

[5]添加生物炭对连作辣椒生长及根系生理代谢和产量的影响. 牟舒敏,关月明,高晶霞,范子晗,李红兵,谢华,张风宝,张岁岐. 2024

[6]三种酚酸类物质在花生连作障碍中的生态效应分析. 李庆凯,郭峰,唐朝辉,刘苹,宋效宗,林海涛,沈玉文,李林,万书波. 2019

[7]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园根区土壤养分变化及对再植葡萄生长的影响. 郭修武,李坤,郭印山,李成祥,谢洪刚,胡禧熙,张立恒,孙英妮. 2010

[8]不同肥料和生物菌剂对贵州连作地甘薯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航,杜蕾,余鸿华,李晓慧,李云,李丽. 2023

[9]连作对菊花生长及其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闫烨,张晓波. 2024

[10]三七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及消减技术研究. 杨建忠,官会林,刘大会,孙玉琴,韦美丽,王勇. 2016

[11]不同农业改良措施对老参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刘莹,孙文松,李玲,李旭,王新雅,刘兵. 2024

[12]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对连作西洋参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舒秀丽,赵柳,孙学振,平华,潘立刚,王晶. 2011

[13]化感物质对花生根部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李庆凯,赵海军,李燕,刘苹,万书波. 2016

[14]两种酚酸类物质对花生根部土壤养分、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李庆凯,刘苹,唐朝辉,赵海军,王江涛,宋效宗,杨力,万书波. 2016

[15]高温闷棚技术对设施辣椒连作障碍防治效果的研究. 胡俏强,李英,卢国强,吴力人,陈舜权,潘玖琴,张正锋,戴惠学. 2015

[16]生物强化还原处理防控辣椒连作障碍. 郭树根,沈怡斐,姚燕来,陈朱侃,洪春来,王卫平,朱凤香,陈晓旸. 2018

[17]塑料大棚辣椒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技术. 田福发,张黎杰,周玲玲,姜若勇. 2018

[18]土壤熏蒸、微生物菌剂及不同肥料配施对温室辣椒连作障碍的治理效果. 王进明,董孔军. 2022

[19]氮肥配施生物炭对旱地土壤养分和玉米根系径级分布的影响. 隋阳辉,高继平,王延波,肖万欣,刘晶,史磊,赵海岩,张洋. 2021

[20]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渍害胁迫下稻麦轮作土壤的影响. 刘晓宇,刘杨,冯彦房,陈寅,石春林.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