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松杰
作者: 屈国胜;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共祖先;遗传多样性;SSR标记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08 年 23 卷 05 期
页码: 80-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四倍体二粒小麦和节节麦杂交而获得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含有丰富的普通小麦品种改良有益基因,作为拓宽普通栽培小麦性状和新品种改良的新的种质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实践中。利用分布于小麦A、B、D基因组21条染色体、28个不同染色体臂上的37对微卫星引物,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四川成都平原普通栽培小麦主栽品种杂交、回交经多代选择而形成的11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后代高代群体系(其中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为审定品种)进行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分析,共检测到256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位点检测到6.92个等位变异基因。每个SSR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数在1~14个,变异幅度较大,表明SSR分子标记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表现出高水平的遗传变异。A,B,D基因组中,D基因组表现出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最低,为0.427 6,B基因组次之,为0.534 6,A基因组最高,达到0.614 5(A>B>D)。辛普森指数比较的结果也反映出相同的变化趋势,A基因组最高,为1.187 4,B基因组次之,为1.081,D基因组最小,为0.804 6(A>B>D)。综合多态性信息含量和辛普森指数的估值,表明这一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高代群体接受的遗传基因既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又来自普通栽培小麦,显示杂合度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根据获得的等位基因变异片断的分布情况进行UPGMA聚类,发现A,B,D基因组基因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低,A,B,D三基因组37个SSR标记位点所得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2 1,A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79 7,B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62 7,D基因组上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581 5,反映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证明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所具有的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中的基因库改良现代小麦,丰富其遗传基础,减少其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脆弱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检测. 杨武云. 2008
[2]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国跃,李立会. 2006
[3]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差异. 魏会廷,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2007
[4]寒兰株系间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徐晓薇,江南,杨俊波,王丽芳. 2011
[5]大麦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王晋,王世红,赖勇,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尚勋武,王化俊. 2014
[6]贵州马铃薯推广品种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颜谦,滕安平,李恩宏,杨建,施文娟,黄先群. 2016
[7]贵州辣椒地方品种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何建文,杨文鹏,韩世玉,杨红,杨留启. 2009
[8]SSR标记对高海拔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彭忠华,赵致,张明生,邱红波,高翔. 2006
[9]贵州小麦育种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天青,隋建枢,张立异,王伟,田世飞,杨康林,何庆才. 2015
[10]12份糯玉米自交系的SSR标记多态性和分子分类研究. 杨留启,杨文鹏,王明春,任洪. 2009
[11]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德文,王瑞,魏忠芬,李加纳,王军,李大雄,张太平. 2013
[12]澳大利亚与黄淮小麦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比较. 胡铁柱,曹廷杰,冯素伟,李淦,李瑞,茹振钢. 2010
[13]湖北省糯稻地方品种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姚国新,段俊枝,邹礼平,李长春,卢磊,黄明军. 2015
[14]贵州马铃薯审定品种及区试材料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丽,黄先群,何天久,雷尊国,李其义,彭义,黄贵民. 2013
[15]利用SSR标记分析12份优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朱英,陶刚,祝云芳,刘永翔,黄永会,刘作易. 2011
[16]部分常用水稻品种的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刘春林,甘玉姿,辛业芸. 2016
[17]基于SSR标记的赤峰地区甜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杨学文,丁素荣,胡陶,刘迎春,张晓荣,生国利. 2013
[18]浙江省46个粳稻新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小华,叶胜海,赵小燕,姚坚,刘继云,陈蕾,翟荣荣,金庆生,张小明. 2014
[19]小麦育种亲本材料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赵军海,冯国华,刘东涛,刘世来,王来花,李德民,张会云,王静,陈荣振. 2009
[20]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杨子博,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李立群,李学军.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作者:刘泽厚;万洪深;杨凡;王琴;唐豪;杨宁;杨武云;李俊
关键词:川麦42;骨干亲本;重要基因组区段;遗传贡献
-
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作者:刘泽厚;王琴;叶美金;万洪深;杨宁;杨漫宇;杨武云;李俊
关键词:小麦;人工合成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产量相关性状
-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
作者: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产量;小麦近缘属种
-
籽粒镉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镉环境下籽粒养分特性
作者:杨玉敏;万洪深;叶美金;胡文;肖春;杨凡;何娟;雷建容;杨晶;陈春秀;李俊;杨恩年;杨武云
关键词:Cd;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小麦;籽粒Cd积累
-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作者:刘志勇;张怀志;白斌;李俊;黄林;徐智斌;陈永兴;刘旭;曹廷杰;李淼淼;陆平;吴秋红;董玲丽;韩玉林;殷贵鸿;胡卫国;王西成;赵虹;闫素红;杨兆生;畅志坚;王涛;杨武云;刘登才;李洪杰;杜久元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兴衰循环;持久抗性;基因聚合;种质创新
-
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究——以《四川农业科技》为例
作者:黄颖;陈章;杨红;傅慧杰;林正雨;杨武云
关键词:《四川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期刊;现状;挑战;问题;路径
-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不同类型小麦穗发芽籽粒识别
作者:孙传亮;马攀;刘泽厚;郑建敏;梁万杰;曹静;王琴;李俊;杨武云;万洪深;张文宇
关键词:高光谱成像;小麦;穗发芽籽粒;光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