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鼻结合顶空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贵州不同品种辣椒发酵后挥发性成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陆宽

作者: 陆宽;王雪雅;孙小静;霍昕;高玉琼;冯发进;杜成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发酵辣椒;挥发性成分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18 年 04 期

页码: 199-205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贵州5种不同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发酵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知,PCA和LDA主成分贡献率总和分别为99.93%、99.19%,均大于95%,说明传感器识别效应和样品间的风味区分度较好。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5种样品共检出124种不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黄平线椒占97种,以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6.82%;施秉线椒和大方皱椒分别占88种和94种,且均以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1.88%、28.99%;百宜平面椒和花溪党武辣椒分别占89种和71种,均以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6.75%、35.08%。此结果与电子鼻PCA和LDA结果相一致。因此,通过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可知,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区分贵州名优产地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

分类号: O657.63`TS264

  • 相关文献

[1]小米不同热处理对小米醋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王鑫源,李朋亮,赵巍,刘松雁,刘冰,王向红,刘敬科. 2023

[2]GC-MS分析鸡油菌中挥发性成分. 李文,谷镇,杨焱,冯涛,刘艳芳,周帅,张劲松. 2013

[3]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大黄鱼肉挥发性成分. 吕卫金,赵进,毛赟燕,励建荣,陆海霞,徐永霞,李钰金. 2013

[4]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柱状田头菇挥发性成分. 李文,谷镇,杨焱,冯涛,刘艳芳,汪雯翰,吴迪,张劲松. 2012

[5]前期发酵温度对甜面酱挥发性成分的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孟鸳,乔宇,刘彩香,康旭,李冬生,胡建中,黄红霞. 2010

[6]红心火龙果果酒挥发性成分分析. 殷俊伟,龚霄,王晓芳,刘洋洋,李积华,李亚军. 2016

[7]甜面酱成曲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孟鸳,乔宇,康旭,李冬生,刘彩香,付雯,胡建中,黄红霞. 2011

[8]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析龙须菜干品中的挥发性成分. 杨少玲,于刚,戚勃,杨贤庆,邓建朝,赵永强,荣辉. 2016

[9]黄茶及其茶毫挥发性成分分析. 尹鹏,刘威,刘盼盼,王子浩,郭桂义. 2018

[10]电子鼻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不同酒龄酱香型白酒挥发性成分. 蒲璐璐,戴怡凤,李豆南,郭灿,姚键梅,徐浩,邱树毅. 2021

[11]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成分. 吴燕燕,王悦齐,李来好,王锡昌,杨贤庆,蔡秋杏,赵永强,辛少平. 2016

[12]八种高盐腌制芥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 徐俐,胡伯凯,吴康云,邓英. 2013

[13]春季不同时期安吉白茶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 尹鹏,刘威,王子浩,刘盼盼,郭桂义. 2018

[14]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蔬菜及水果中15种农药残留量. 钱宗耀,华震宇,周晓龙,刘河疆,王成. 2014

[15]部分徐麦品种(系)馒头的挥发性物质和质构分析. 刘立伟,刘东涛,马红勃,张会云,王静,冯国华. 2023

[16]鲜香菇与香菇预煮液挥发性成分分析. 刘璐,乔宇,高虹,程薇,廖李,史德芳,范秀芝,薛淑静,李露,郭鹏,陈金国. 2015

[17]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柑橘蜜中挥发性组分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王方莉,吴俐勤,沈振陆,莫卫民,李丽,钱鸣蓉,章虎,汪建妹. 2014

[18]贺州6种主要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 郑凤锦,林波,徐绍山,吴彩谦,董文斌. 2019

[19]杀菌方式对酶法去皮全果橙汁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王珺,黄林华,马亚琴,窦华亭,吴厚玖. 2017

[20]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分析罗勒叶香气成分. 陆占国,王琳,李伟,林宝祥.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