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二代螟虫发生规律及诱捕器防治效果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朱凯
作者: 朱凯;刘培斌;张飞;王艳秋;邹剑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粱;螟虫;发生规律;诱捕器;评价
期刊名称: 辽宁农业科学
ISSN: 1002-1728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1-4
摘要: 试验以机械化酿造糯高粱杂交种辽粘3号、恢复系辽粘R-2和不育系辽粘A-2为材料,通过采用新型螟虫雄蛾诱捕设备对二代螟虫在高粱田的发生规律及诱捕器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宁沈阳春播区高粱二代螟虫发生高峰期为高粱的孕穗—开花期,其对高粱的影响程度为杂交种<恢复系<不育系。诱捕器防治可有效降低螟虫对高粱茎叶、穗柄损伤率,减弱螟虫对高粱叶绿素积累的影响,减小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诱捕器防治杂交种、恢复系和不育系产量可比未防治(对照)产量分别提高12. 2%、11. 0%和13. 9%,其中减少粒重损失是其产量提高的关键。
分类号: S435.14
- 相关文献
[1]高原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 罗志明,尹炯,黄应昆,李文凤,张荣跃,单红丽,王晓燕,仓晓燕. 2017
[2]广西甘蔗螟虫发生概况和动态变化. 吴延勇,李傲梅,张小秋,梁永检,李杨瑞,宋修鹏,吴建明. 2020
[3]黄土高原半干旱浅山丘陵沟壑区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研究. 王晨冰,高俊商,王发林. 2018
[4]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成虫对不同诱捕器的趋性研究. 朱更瑞,王新卫,方伟超,冯义彬,王小丽,陈领豫,胡晓晶. 2014
[5]甘肃酒泉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 刘万学,万方浩,蒲崇建. 2010
[6]几种生防药剂对高粱中后期螟虫的防治效果评价. 李鹤鹏. 2020
[7]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彭秋,雷文权,何庆才,任洪,徐燕,聂莉,范光先,龙育堂. 2008
[8]5种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评价. 尹炯,黄应昆,李文凤,罗志明,申科,张荣跃,徐宏,毛永雷,吉学进. 2014
[9]高粱锈病的发生和防治. 龙文靖,汪小楷,丁国祥,徐显中,邹兴才. 2019
[10]高梁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评价. 卢庆善. 2011
[11]高粱耐瘠薄品种的鉴定与分类. 王玉斌,平俊爱,李慧明,牛皓,吕鑫,楚建强. 2020
[12]10个高粱新品种在辽西地区适应性评价. 辛宗绪,刘志,吴宏生,朱晓东,孙鑫. 2021
[13]高粱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评价. 卢庆善. 2011
[14]甘肃省高粱种质资源的品质类型及评价. 袁秀萍. 2006
[15]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试验. 郑学强,韦丽纯,邹桂花,刘合芹,陈合云. 2023
[16]甘蔗螟虫的形态特征、习性及防治技术. 张亦诚,易代勇,雷朝云,谢惠珏,李向勇. 2008
[17]7种农药对茭白螟虫的田间防效. 徐笔奇,方屹豪,王祥云,王新全,吴长兴,陈丽萍,徐明飞,赵学平,苍涛. 2018
[18]广西甘蔗区试品种生长前期对螟虫的抗性评价. 李毅杰,段维兴,王泽平,黄诚华,潘雪红,魏吉利,林善海. 2017
[19]绿色水稻生产中种植香根草诱杀螟虫技术. 陈先茂,彭春瑞,谢江,邓国强,张国光,胡乐明. 2008
[20]3.6%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卢文洁,王晓燕.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氯苯类化合物
作者:王桂珍;王金花;张飞;蒋宗园;范思艺;宁东峰
关键词: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氯苯类化合物
-
减氮增施DMPP对高粱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作者:王佳旭;张飞;张旷野;柯福来;王艳秋;卢峰;朱凯
关键词:高粱;氮肥减施;硝化抑制剂;干物质;氮素利用率
-
干旱逆境下施用外源褪黑素对高粱生理调节的影响
作者:邹询;周宇飞;李广;王建忠;王佳旭;张飞
关键词:褪黑素;高粱;干旱;抗氧化指标;渗透调节
-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高粱生理代谢的调节效应研究
作者:邹询;周宇飞;李广;王建忠;卜庆状;王佳旭;杨琳琳;张飞
关键词:高粱;干旱逆境;外源褪黑素;代谢组学分析;代谢通路
-
Gh_D11G050000参与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功能分析
作者:黄俊森;王星星;杨力;裴小雨;贺昆仑;刘艳改;张飞;张先亮;王军;马雄风;杨代刚;高俊山
关键词:陆地棉;黄萎病;Gh_D11G050000;抗病基因;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茉莉酸;乙烯;木质素
-
氮处理对高粱氮代谢相关基因NR、GS、GOGAT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洪超;王增雪;逄洪波;王兰兰;李雪梅;马莲菊;张飞;李玥莹
关键词:氮处理;基因表达;高粱;氮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
-
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李桂英;柯福来;朱凯;董立;邹金秋;游光霞;王智;韩粉霞;程汝宏
关键词: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指标体系;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