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志强

作者: 董志强;吕丽华;崔永增;申海平;张经廷;姚艳荣;贾秀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种植模式;冬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16 年 36 卷 11 期

页码: 1532-15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适宜河北山前平原高产限水区冬小麦节水稳产的种植模式,于2014-2015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最大叶面积指数、群体变化、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微喷灌)、全膜覆土穴播(不灌水)、垄上覆膜(膜侧条播,淋灌)、免耕沟播(每沟淋灌)、免耕沟播(隔沟淋灌)、微喷灌对照、畦灌对照共7个处理,畦灌对照灌水量为150mm(越冬水和拔节水各75mm),各微灌处理灌水量均为30mm(拔节水)。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较微喷灌对照增产2.1%,差异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二者相同;秸秆覆盖处理冬前、返青期、拔节期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微喷灌对照。秸秆覆盖处理、微喷灌对照较畦灌对照分别减产0.6%和2.6%,差异不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同为31.7kg·hm-2·mm-1,较畦灌对照增加32.1%,差异极显著。秸秆覆盖处理成穗率显著高于微喷灌对照,微喷灌对照成穗率显著高于畦灌对照;秸秆覆盖处理冬前0~20cm土层含水量较微喷灌对照、畦灌对照分别增加6.36%和5.92%,差异均显著。秸秆覆盖处理下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消耗量略低于膜侧条播处理,而高于其他微灌处理,说明秸秆覆盖模式在降水量偏少的年份有利于冬小麦利用0~2m土壤贮水。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微喷带灌溉下带长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王冰心,于振文,石玉,赵俊晔,王玉秋. 2018

[2]灌水量和时期对不同品种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黄玲,高阳,邱新强,李新强,申孝军,孙景生,巩文军,段爱旺※. 2013

[3]高产条件下两个特殊年份春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党根友,魏亦勤,李红霞,方亮,樊明,裘敏,刘旺清,张双喜,沈强云. 2013

[4]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易立攀,于振文,张永丽,王东,石玉,赵俊晔. 2013

[5]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董志强,吕丽华,姚海坡,张经廷,崔永增,张丽华,梁双波,贾秀领. 2017

[6]水氮互作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栗丽,洪坚平,王宏庭,谢英荷,张璐. 2012

[7]黄土旱塬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张建军,樊廷录,党翼,赵刚,王磊,李尚中,王淑英,王勇. 2017

[8]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樊廷录,马明生,王淑英,李尚中,赵刚. 2011

[9]基于AquaCrop模型的北京地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邢会敏,徐新刚,冯海宽,李振海,杨福芹,杨贵军,贺鹏,陈召霞. 2016

[10]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郭天财. 2019

[11]水分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巩文军,申孝军,段爱旺. 2012

[12]灌溉制度和品种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付佳祥,党红凯,李晓爽,柴春岭,高惠嫣,王晓玲,刘宏权. 2022

[13]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蜡质含量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申孝军,巩文军,段爱旺. 2013

[14]灌水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需水特性的影响. 黄玲1,2,陈敬军3,高阳1,李新强1,段爱旺1. 2014

[15]灌水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需水特性的影响. 黄玲,陈敬军,高阳,李新强,段爱旺. 2014

[16]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亢秀丽,王娟玲,马爱平,靖华,王裕智,许玉娟. 2010

[17]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段文学,于振文,石玉,张永丽,赵俊晔. 2013

[18]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党根友,魏亦勤,沈强云,杨文军,刘旺清,李红霞,方亮,裘敏,张双喜. 2014

[19]不同畦灌改水成数对畦内水分分布、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冀传允,于振文,石玉,赵俊晔,王东. 2014

[20]隔根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消耗特征的影响. 郑立龙,陈珩.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