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Ⅰ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赞林

作者: 杨赞林;甘斌杰;张少华;沈正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矮败”小麦;开花习性;柱头生活力;太谷核不育小麦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1992 年 04 期

页码: 302-304

摘要: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除不育穗开花状况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相似而和普通小麦明显不同外,其余习性均和普通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矮败”小麦的柱头生活力也长达10天以上。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矮败”小麦的选育及利用前景. 刘秉华,杨丽. 1991

[2]棉花柱头生活力的研究初探. 杨华,施庆华,潘群斌,蔡立旺,陈丽萌,杨明凤. 2006

[3]两个谷子雄性不育系柱头生活力的研究. 阎喜梅,张福耀,赵丑玲. 2002

[4]高粱新选不育系研究. 李团银,李三棉,仪治本,柳青山,赵素萍,高儒萍. 1993

[5]4个糯高粱雄性不育系柱头生活力的研究. 赵甘霖,刘天朋,胡炯凌,陈国民,李元,汪小楷,丁国祥. 2014

[6]北方冬麦区超高产育种的探讨. 张湘泉,胡云霖,杨庆铭. 1995

[7]小麦中雄性不育同源序列的分离、鉴定及表达分析. 陈军方,任正隆,孔秀英,吴佳洁,周荣华,贾继增. 2005

[8]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初报. 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 1989

[9]高产小麦新品种-济南16号. 王法宏,李桂生. 1998

[10]不同世代太谷核不育小麦对花药成株的影响. 范光年,陈玉蓉,王培. 1991

[11]育种新技术——矮败小麦. 王菊花,冬梅. 2006

[12]Tal小麦F_1与对应常规F_1母本效应的比较研究. 达龙珠. 1994

[13]皖麦26号(皖8804)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杨赞林,张少华,甘斌杰,代秉勋,高福平,马广约,周军,沈林,计文超. 1996

[14]晋春13号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孙振,马慧英,罗志昌,郭凤琴,安建勇. 1998

[15]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回交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双志福,王振富,张瑞仙. 1991

[16]轮回选择培育抗(耐)旱小麦品种的实践与体会. 刘忠祥,窦有恒,周宽基,王世红,冯毓琴. 2003

[17]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 范光年. 1989

[18]太谷核不育小麦对花药培养的反应. 范光年,陈玉蓉,王培. 1991

[19]快中子辐照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效应. 程俊源. 1993

[20]太谷核不育小麦籽粒标记蓝色性状的初步研究. 沈季孟,邓景扬,樊路,张云芝. 199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