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外观色泽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关键物质基础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璟

作者: 王璟;高静;刘思彤;汪芳;戴前颖;许勇泉;尹军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黄茶;干茶色泽;色差评价模型;相关性1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16 年

页码: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基于市售黄茶外观的色差分析结果和感官审评得分,建立色泽指标与外观评分之间的关系函数,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黄茶在外观色泽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对黄茶的整体品质有显著影响;由色相值(b/a)经数据转换所得的P(即b/(b-a))值与外观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建立了P值-外观评分的二次拟合模型,经验证,模型准确率为98.9%,P值可用于分析黄茶外观品质;P值与茶红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总量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黄茶干茶的色泽与这两种生化成分有关。本文建立了黄茶外观色泽的色差评价方法,并为黄茶色泽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做形工艺对恩施玉露干茶色泽及汤色的影响. 叶飞,高士伟,张强,滕靖,侯伟华,梁金波,龚自明. 2013

[2]基于复水干燥的绿茶干茶色泽提升工艺研究. 张坚强,叶阳,朱宏凯,黄藩. 2016

[3]不同闷黄工艺对黄茶品质及其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文帅,安然,李冬利,霍梦恩,孙伶俐,孙世利. 2020

[4]不发酵茶转轻发酵茶的工艺初探——以成品绿茶制造黄茶为例. 任敏,何春雷,黄旭,李书魁,刘川丽. 2019

[5]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的研制. . 2019

[6]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滑金杰,江用文,袁海波,尹军峰,钟维标,余书平,谢前途. 2015

[7]温州黄汤闷堆和闷烘工艺. 滑金杰,尹军峰,袁海波,江用文,汪芳,陈根生. 2017

[8]闷黄工艺对夏季原料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钟应富,罗红玉,杨娟,张莹. 2016

[9]黔茶1号试制红茶、绿茶和黄茶的品质研究. 沈强,张小琴,罗金龙,杨肖委,刘晓霞,周良书,郑文佳. 2023

[10]蒙顶黄茶闷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活性变化研究. 张厅,刘飞,王小萍,唐晓波. 2017

[11]旺苍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 黄藩,罗凡,李兰英,龚雪蛟. 2022

[12]花香型黄茶研究报告. 邬龄盛. 2024

[13]闷黄对黄茶香气特征及关键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夏红玲,苗爱清,陈维,胡蝶,乔小燕,马成英. 2023

[14]闷堆和摊放对黄茶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王云,张厅,唐晓波,王小萍,马伟伟. 2015

[15]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外观色泽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关键物质基础分析. 王璟,高静,刘思彤,汪芳,戴前颖,许勇泉,尹军峰. 2017

[16]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夏长杙,冉乾松,杨天根,翟精武,刘亚兵. 2024

[17]提香时间对远安黄茶理化品质的影响. 叶飞,滕靖,龚自明,高士伟,高志明,刘盼盼,王雪萍,郑鹏程,王胜鹏,郑琳. 2017

[18]黄茶及其茶毫挥发性成分分析. 尹鹏,刘威,刘盼盼,王子浩,郭桂义.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