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汤永禄

作者: 朱华忠;李朝苏;黄钢;余秀芳;陈放;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川麦42;生态适应性;产量潜力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7 年 20 卷 02 期

页码: 275-28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川麦42是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新资源育成的超高产新品种。2004~2006年,在四川多个生态点将川麦42与7个小麦品种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麦42的丰产潜力较高,籽粒单产一般可达6~8 t/hm2,平均比其他品种高7%~15%。在各生态点间的变异系数较高,达到20%~25%。②川麦42因产量高,其需肥量较大,一般高氮处理的籽粒单产都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同时,中等密度(220~240苗/m2)有利于高产。③因春性较强,不宜过早播种,以10月25~30日为最佳播种期。④川麦42中后期灌浆速率高,优势明显,利于发挥大粒大穗潜力。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豌豆优异品种产量潜力和生态适应性评价. 刘芳玉,郭高球,冯钦华,唐代艳,郭英,杨俊品,刘莹. 1996

[2]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3]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4]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5]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李俊,陈华华,王玲玲,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6]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7]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刘泽厚,万洪深,杨凡,王琴,唐豪,杨宁,杨武云,李俊. 2024

[8]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9]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0]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11]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杨武云,邹裕春. 2007

[12]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3]“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4]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2006

[1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6]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国跃,李立会. 2006

[17]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陈国跃,李立会. 2005

[18]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对叶部根腐病(H.sativum)的抗性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初报. 孙连发. 2002

[19]CIMMYT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的HMW-GS和LMW-GS组成及其对面筋品质的影响. 穆培源,刘丽,陈锋,夏先春,张艳,王德森,何中虎. 2008

[20]人工合成小麦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潜力的改良. 杨武云,吴元奇,曾云超,李朝苏,邹裕春,陈放.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