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家柱

作者: 孙家柱;赵军涛;刘冬成;阳文龙;罗光彬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籽粒苯酚染色;PPO遗传;品质育种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12 年 32 卷 03 期

页码: 68-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降低小麦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减缓面粉制品的褐化,是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低PPO育种,本研究对检测PPO活性的原苯酚染色法进行了优化,更好地发挥了其鉴别力强、结果稳定、对种子活力伤害小等优点,便于育种者使用。苯酚染色和分子标记结果对比发现,染色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亲本(或高代)材料中PPO的基因型,特别在低PPO材料中吻合更好。对大量亲本和世代材料的籽粒染色发现,PPO不仅存在于种皮中,其活性还是由种皮基因型决定的,后代PPO性状表现出母性遗传和加性效应的特点,控制高PPO特性的两个主效基因之间具有明显的代偿作用。PPO性状遗传相对简单,纯合较快,F2以后籽粒的染色程度以单株为单位发生分离。尽管染色是针对种皮基因型的,但PPO基因的这些遗传特点和小麦的自交特性,使染色结果同样可以预测后代单株的分离前途。这一优化的籽粒染色法在低PPO育种中的有效性是可以肯定的。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在黑龙江省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张春利,何心尧,宋庆杰,何中虎,夏先春. 2008

[2]抗坏血酸对小麦面片色泽影响的研究. 常成,张海萍,尤明山,李保云,李卫华,刘广田. 2006

[3]利用RNAi技术抑制籽粒PPO合成改良小麦面粉白度的研究. 孙重霞,杨凤萍,张婷,隋晓燕,梁荣奇,LIU Qing,张晓东,李保云. 2013

[4]小麦分离后代高分子量麦谷蛋白Dx5基因的PCR检测. 宋吉轩,张晓科,刘斌,刘作易,朱国胜. 2005

[5]江苏省小麦品种(系)硬度基因分布特点解析. 胡文静,吴宏亚,董亚超,吴迪,高德荣. 2020

[6]中国小麦品质育种进展与问题. 林作楫,雷振生,杨攀,王美芳. 2007

[7]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概况及若干问题探讨. 雷振生,林作楫,吴政卿,杨会民,刘媛媛,章家长. 2001

[8]小麦品质性状评价与改良途径. 陈淑萍,王雪征,茜晓哲,李洁. 2009

[9]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良策略. 姚金保. 2000

[10]专用优质小麦品种选育、鉴定和审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赵虹,王西成,李铁庄,曹廷杰. 2004

[11]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刘媛媛,王瑞芳,张磊. 2006

[12]宁夏灌区小麦新品系HMW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研究. 董建力,李红霞,李树华,张曦燕,王敬东,惠红霞,何军,井赵斌. 2004

[13]‘鸭梨’果心多酚氧化酶提取方法的优化. 程玉豆,关军锋. 2012

[14]保鲜功能微生物FJAT-0809-GLX对龙眼保鲜特性的研究. 车建美,付萍,刘波,郑雪芳,林抗美. 2010

[15]面条品质性状相关基因在四川小麦中的分布. 陈静,张晓科,何中虎,孙文瑜,伍玲,李莉蓉,余懋群. 2007

[16]梨优良品种制汁性能研究. 夏玉静,王文辉,贾晓辉,姜云斌,张志云,佟伟,王志华,丁丹丹. 2009

[17]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SSR标记筛选与验证. 孙道杰,张立平,夏先春,何中虎,葛秀秀,徐兆华,王辉. 2005

[18]蝴蝶兰组培褐变与酚酸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印芳,葛红,彭克勤,赵伶俐,周玉杰,李秋香. 2008

[19]短时间高温处理下桃芽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与休眠解除的关系. 王海波,李疆,王孝娣,赵海亮,高东升. 2006

[20]冬小麦PPO活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葛秀秀,张立平,何中虎,章元明.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