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红菜薹早熟DH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丽芬

作者: 赵丽芬;邓英;付文苑;王青青;杨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红菜薹;游离小孢子培养;植株再生;早熟型DH系

期刊名称: 种子

ISSN: 1001-4705

年卷期: 2024 年 001 期

页码: 137-14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获得早熟型的双单倍体(DH)植株,加快早熟型红菜薹育种进程,本研究以15个早熟型红菜薹品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观察小孢子发育过程并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当花瓣/花药(P/A)长度比值为0.6~0.8时,红菜薹小孢子72%~78%处于单核靠边期;共有6个基因型红菜薹出胚,其中出胚率最大的为gy21-55,平均出胚率为14.3胚/蕾;选取子叶形胚进行植株再生,成苗率在90%以上;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平均自然加倍率达76.8%。gy21-40、gy21-55表现出早熟特性,与对照植株相比获得的DH植株可分别提早5 d和8 d抽薹。

分类号: S634.5

  • 相关文献

[1]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赵大芹,潘业勤,陶莲,张朝君. 2008

[2]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赵前程,吉立柱,蔡荣旗,刘莉莉,佟志强,孙德岭. 2007

[3]水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查中萍,郭英,殷得所,王红波,胡建林,郑兴飞,董华林,薛莲,胡鹏,罗肖陨,徐得泽. 2023

[4]水稻游离小孢子培养最新研究进展. 王玲仙,蔺忠龙,白现广,吕广磊,付坚,殷富有,黄兴奇,程在全. 2009

[5]结球甘蓝和青花菜小孢子胚植株再生. 袁素霞,刘玉梅,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孙培田. 2010

[6]芥蓝小孢子培养研究初报. 李桂花,王亭亭,刘凯,陈汉才,张艳,黎庭耀,蓝华生. 2016

[7]影响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 冯翠,曾爱松,严继勇,宋立晓,高兵,侯喜林. 2011

[8]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初探. 张丽. 2004

[9]芥菜(Brassica juncea L.)小孢子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刘冬,郭平仲,刘凡,李岩,曹鸣庆. 1997

[10]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秦艳梅,王明霞,贾利,田红梅,王艳,张其安,江海坤,严从生,方凌. 2016

[11]红菜薹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张秀武,李正丽,何丹,徐跃进,秦华伟. 2008

[12]红菜薹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研究. 谭远宝,何丹,徐跃进,万正杰. 2010

[13]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子房培养研究初报. 何丹,徐跃进,李正丽,汪祖程. 2009

[14]红菜薹主要矿质元素的配合力分析. 张艳,徐跃进,谭远宝,李亭亭,鲁凡,万正杰. 2012

[15]影响红菜薹产量和品质因素的研究. 李国英,何丹,徐跃进. 2009

[16]授粉时间及角果长度对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后代荚粒数的影响. 何丹,徐跃进,万正杰,谭远宝,秦华伟,曹玉江. 2009

[17]红菜薹矿物质元素测定与营养评价. 张艳,徐跃进,万正杰. 2012

[18]甘蓝型油菜与红菜薹的杂种及其后代遗传变异分析. 李亭亭,徐跃进,万正杰,张艳. 2011

[19]新型红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 邵明珠,徐跃进,万正杰. 2012

[20]杭州地区红菜薹新品种比较试验. 胡立军,赵俊婕,王建科,万正杰,徐跃进.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