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刺蛾危害后茶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安平

作者: 韩宝瑜;包小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树;茶刺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

期刊名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SSN: 1006-687X

年卷期: 2011 年 17 卷 06 期

页码: 819-8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筛选引诱天敌昆虫的化学信息素,以应用其防控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研究了茶树[Camelliasinensis(L.)O.Kuntze]被茶刺蛾危害后释放出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应用同时萃取蒸馏法收集被茶刺蛾危害和未危害的茶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发现,未受害枝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共有63种组分,主要由酯类、醇类、烃类、酮类、杂环化合物、醛类、有机酸和醚类组成,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占19.05%,而受害枝叶释放出的挥发物中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到26.79%,反式-橙花叔醇、雪松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甲酸二异丁酯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此外,产生了32种新的组分,包括10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烯烃类、4种杂环类、3种芳香烃类、3种烷烃类、1种醛和1种酮.

分类号: S435.711

  • 相关文献

[1]茶刺蛾危害诱导茶树挥发物释放变化的研究. 李正文,肖蕾,王沅江,周凌云. 2013

[2]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介导的植物种内化学通讯研究. . 2014

[3]黄地老虎幼虫取食诱导的棉花植株挥发物驱避雌蛾产卵. 李梦宇,张涛,夏施珂,肖海军,陆宴辉. 2022

[4]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对植食性昆虫的行为调控. 孙晓玲,高宇,陈宗懋. 2012

[5]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从诱导到生态功能. 蔡晓明,孙晓玲,董文霞,陈宗懋. 2008

[6]茶刺蛾成虫的羽化昼夜节律. 包强,王沅江,周凌云,曾振. 2016

[7]茶刺蛾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包小村. 2009

[8]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实用剂型的配制. 唐美君,肖强,郭华伟,殷坤山. 2007

[9]茶刺蛾的防治适期与防治指标. 唐美君,郭华伟,殷坤山,肖强. 2014

[10]茶刺蛾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唐美君,郭华伟,殷坤山. 2015

[11]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其它杆状病毒关系的基因分析. 杨丽荣,肖强,冷杨,徐海君,章亦卿,张传溪. 2005

[12]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增殖动态与生产工艺. 唐美君,殷坤山,郭华伟,肖强. 2015

[13]恶臭白色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路杨,佟雨航,隋丽,张佳诗,徐文静. 2014

[14]具有农药活性的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田宇曦,闵勇,杨自文,周荣华,王开梅. 2018

[15]具有农药活性的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田宇曦,闵勇,杨自文,周荣华,王开梅. 2018

[16]基于硅胶管吸附萃取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真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毛黎娟,葛洋,周文武,祝增荣,章初龙. 2019

[17]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孟楠,张恒之,张四喆,马洁,贾文珅. 2018

[18]仿生嗅觉技术在微生物代谢产物气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楠京,贾文珅,马洁,梁刚. 2018

[19]暹罗芽孢杆菌挥发性物质拮抗下烟草赤星病菌转录组分析. 李艺池,梁金昌,韦承建,王东坤,王卫民,陈勇华,宋光龙,胡希好,程德杰,任广伟,王晓强. 2023

[20]生长期施用GA4+7对黄冠梨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变化影响. 郑欣欣,颜朦朦,陈子雷,杜红霞,杨亲正,张文君.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