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玉平

作者: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人工合成小麦;川麦42;重组自交系;叶片

期刊名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3-5072

年卷期: 2009 年 02 期

页码: 115-120

摘要: 川麦42是采用人工合成小麦首次培育成功的普通小麦推广品种,苗期表现强势生长.为弄清其遗传基础,评价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利用川麦42×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苗期叶长、叶宽、生长率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 IL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小区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品种早期初步选择的参考性状之一.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2]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3]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4]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5]“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6]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人工合成小麦Syn780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偏分离现象. 李俊,杨玉敏,廖杰,彭正松,汤永禄,杨武云. 2007

[7]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8]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9]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0]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2006

[11]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刘泽厚,王琴,叶美金,万洪深,杨宁,杨漫宇,杨武云,李俊. 2024

[12]人工合成小麦幼苗耐低温特性鉴定. 舒长生,赖运平,董雪芳,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10

[13]人工合成小麦Am3大穗多粒QTL的发掘与利用. 王瑾,廖祥政,杨学举,周荣华,贾继增. 2008

[14]基于性状和分子标记的小麦抗旱近等基因系的分离. 董建力,白海波,朱永兴,吕学莲,王娜,李树华. 2016

[15]利用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籽粒性状与种子活力相关关系研究. 姜朋,李斯深,马鸿翔,张鹏,孙庆泉. 2013

[16]扬麦9号/CI12633 RIL群体中控制小麦粒重QTL位点的初步分析. 吴旭江,臧淑江,程凯,李东升,张伯桥. 2015

[17]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董建力,白海波,赵朋,吕学莲,朱永兴,李树华,王中华. 2015

[18]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李君,丁安明,崔法,王洪刚. 2011

[19]燕大1817/北农6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吴秋红,陈娇娇,陈永兴,周升辉,傅琳. 2015

[20]小麦“N553×扬麦13”RIL群体小穗密度、株高及赤霉病抗性QTL分析. 孙阳阳,张勇,胡文静,陈树林,刘健,李东升,程凯,程婧晔,程晓明,程顺和.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