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角毛藻藻际细菌的分离及其对藻株生长代谢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秀霞

作者: 张秀霞;李亚军;何金曼;邓晓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牟氏角毛藻;藻际细菌;分离;生长代谢

期刊名称: 饲料研究

ISSN: 1002-2813

年卷期: 2022 年 022 期

页码: 91-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藻际细菌对牟氏角毛藻生长代谢的影响,以期通过藻际细菌的利用建立牟氏角毛藻快速稳定培养技术。研究从牟氏角毛藻培养液中分离藻际细菌,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将分离的藻际细菌分别与牟氏角毛藻共培养15 d,测定共培养体系下牟氏角毛藻生物量、色素、多糖、油脂、蛋白等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从牟氏角毛藻培养液中分离出3株藻际细菌,分别属于3个菌属,菌株M1为海泥鼠尾杆菌(Muricauda lutimaris),菌株M2为海泥芽孢杆菌(Bacillus oceanisediminis),菌株M3为海杆菌(Marinobacter salsuginis)。M2菌株与牟氏角毛藻共培15 d后,牟氏角毛藻的OD680 nm值为0.174,细胞干重为0.854 g/L,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7.0%和42.9%;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1.42和0.63 mg/L,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0%和102.6%;胞内总多糖、油脂、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4.9%、29.2%、23.7%;M2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及色素和代谢物的积累效果优于其他两个菌株。研究表明,藻际细菌与牟氏角毛藻共培均能够显著促进藻的生长、色素和代谢物的积累,其中菌株M2效果最佳,可进一步应用于构建藻菌共生体系。

分类号: S963.213

  • 相关文献

[1]杂色鲍幼体附着基藻际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赵旺,姜敬哲,王江勇,陈韬,刘广锋,王瑞旋,杨蕊. 2013

[2]三角褐指藻藻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曹延群,李赟,潘克厚,刘冰莉,周雨晴. 2019

[3]无机砷As(Ⅲ、Ⅴ)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孙琰晴,陈亚男,郝明梅,李斌,徐东,姚殿志,陈丽竹,李焕军,孙春晓,由丽萍,苏博,邹荣婕. 2021

[4]轻、中和重稀土元素对牟氏角毛藻的促生长作用. 曲克明,袁有宪,辛福言. 1998

[5]三种微藻的生物量与其细胞氮磷碳的相互关系. 曹煜成,孙志伟,徐煜,胡晓娟,苏浩昌,徐武杰,文国樑,鲁敏,余招龙. 2022

[6]长江口底泥浸出液和悬浮液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徐兆礼,沈新强,马胜伟. 2005

[7]不同因素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王蒙,李纯厚,戴明,吕国敏,韦芳三,梁福全,周岩岩,杨慧英,胡维安,杨进,李琦. 2011

[8]C/N对牟氏角毛藻生长速率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王蒙,李纯厚,戴明,吕国敏,韦芳三. 2010

[9]CO_2/空气比值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王蒙,李纯厚,戴明,韦芳三,周岩岩,杨慧英,胡维安,杨进. 2010

[10]镧-氨基酸络合物对牟氏角毛藻的影响. 辛福言,袁有宪,曲克明. 1998

[11]无机砷As(V)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生长、叶绿素a含量及抗氧化活力的影响. 李斌,陈亚男,齐占会,白艳艳,徐东,马元庆,张娟,李焕军,孙珊. 2016

[12]长江口悬沙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生长的影响. 徐兆礼,沈新强,陈亚瞿. 2004

[13]黄单胞菌属细菌非编码小RNA的研究进展. 严玉萍,钟晰,王雪峰. 2017

[14]牛泰勒焦虫血源细胞的生长与代谢. 黄炯,王延,薛英,李劼,张波. 2004

[15]陈香茶菌群在饲料发酵中生长代谢研究. 姚勇芳,赵祥杰,邝哲师,廖延智,陈小凤,李平凡. 2014

[16]大型动物“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的研制及应用试验. 班志彬,梁浩,杨华明. 2014

[17]诱发生长的雌鹿茸与雄鹿茸的比较研究第二报——睾酮雌二醇和孕酮含量. 李春义,金顺丹,王文英. 1991

[18]硫辛酸对氧化应激育肥猪肠道完整性的影响. 鲍伟光,顾宪红,郝月,崔艳军,王占彬. 2015

[19]缺乏不同营养元素对剑麻幼苗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习金根,韦艳明,张小玲,郑金龙,谭施北,易克贤. 2013

[20]春、秋季节人参叶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孙立伟,马朋涛,麻锐,雷秀娟,姜锐,冯凯.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