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真菌群落、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垒

作者: 马垒;李燕;魏建林;李子双;周晓琳;郑福丽;吴小宾;王利;刘兆辉;谭德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真菌群落;网络分析

期刊名称: 环境科学

ISSN: 0250-3301

年卷期: 2022 年 43 卷 010 期

页码: 4755-4764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平原潮土真菌群落的影响,开展连续10 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NF)、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这3个处理,通过网络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真菌群落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NPKS处理土壤有机质(SOM)较NPK处理和NF处理分别升高9.20%和34.75%,碱解氮(AN)升高12.03%和39.17%,脱氢酶(DHA)升高37.21%和50.91%,β-葡糖苷酶(β-GC)升高17.29%和73.48%,小麦增产16.22%和125.53%.不同施肥处理真菌α-多样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却导致β-多样性出现明显分异.冗余分析表明,速效磷(AP)、SOM和AN是潮土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差异物种分析表明,NF处理富集了 Mortierella、Aspergillus、Ceriporia和Acremonium等具有溶磷/解钾功能的物种,以及Leohumicola和Hyalodendriella等植物共生菌;NPK处理中Sarocladium、Fusarium和Fusicolla等植物病原菌丰度显著升高;NPKS处理则激发了 Pseudogymnoascus和Schizothecium等抑病菌生长,并提高Trichocladium和Lobulomyces等秸秆降解物种丰度.网络分析发现整个网络由4个主要模块组成,其中模块2物种累积丰度在NPKS处理显著升高,且与DHA和β-GC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小麦产量主要受SOM直接正向调控,而模块2物种可通过正向调节DHA和β-GC,间接影响SOM和小麦产量.综上所述,黄淮海平原潮土区秸秆还田可通过调节真菌种间互作关系,刺激特定物种集群生长,抑制病原菌活性,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SOM累积,最终获得作物高产.

分类号: X171.1

  • 相关文献

[1]连续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潮土酶活性、细菌群落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 马垒,李燕,魏建林,周晓琳,李子双,李国生,吴小宾,刘兆辉,谭德水. 2022

[2]覆膜对陇东旱地苹果根际土壤化感物质积累与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孙文泰,杨阳,马明,董铁,尹晓宁,牛军强. 2024

[3]长期不同施肥对青海小麦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张亚丽. 2013

[4]河北省潮土长期定位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贾良良,韩宝文,刘孟朝,李春杰,邢素丽,孙彦铭. 2014

[5]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及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张亚丽,吕家珑,金继运,李书田,陈占全,高旭升. 2012

[6]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曹彩云,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崔彦宏. 2009

[7]秸秆及秸秆黑炭对小麦养分吸收及棕壤酶活性的影响. 冯爱青,张民,李成亮,杨越超,陈宝成. 2015

[8]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赵思华,刁生鹏,高宇,任永峰,赵沛义,袁伟,高学峰. 2019

[9]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及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明,张爱君,陈晓光,靳容,赵鹏,蒋薇,唐忠厚. 2020

[10]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土壤酶活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孟庆阳,王永华,靳海洋,晁岳恩,段剑钊,郭天财. 2016

[11]垄膜沟播与秸秆还田对内蒙古黄土高原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刘小月,杜二小,韩云飞,任永峰,高宇,赵沛义,李焕春,张鹏. 2021

[12]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韩新忠,朱利群,杨敏芳,俞琦,卞新民. 2012

[13]成都平原冲积水稻土土壤酶活性对轮作模式与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杨琼会,樊红柱,李富程,曾祥忠,周子军,秦鱼生. 2021

[14]秸秆颗粒不同量还田对设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永庆,张莉,王鑫博,董睿潇,李玉义,张宏媛,逄焕成,王婧. 2023

[15]黑土活性有机碳库与土壤酶活性对玉米秸秆还田的响应. 贺美,王立刚,王迎春,朱平,李强,沈欣. 2018

[16]番茄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番茄生长及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杨冬艳,冯海萍,桑婷,谢华. 2018

[17]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与有效氮磷对保氮增碳处理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 姬广庆,林海涛,毕玉波,李兆勇,宋玲玲,刘庆,王梅,沈玉文,王江涛. 2023

[18]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 2014

[19]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不同时期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鑫,周卫,艾超,黄绍敏,梁国庆. 2020

[20]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黑土区春玉米田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吕艳杰,于海燕,姚凡云,曹玉军,魏雯雯,王立春,王永军.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