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冷凉气候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展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春光

作者: 刘春光;胡水清清;马襄鸿;于洋;程正海;岳玉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春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耕作模式

期刊名称: 现代农村科技

ISSN: 1674-5329

年卷期: 2024 年 008 期

页码: 111-112

摘要: 东北地区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随着农业生产实践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秸秆还田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不同的技术模式有不同的还田效果,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发掘及推广一套适宜在东北冷凉气候区应用的秸秆还田模式对于保障及促进东北地区春玉米的稳产、高产以及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东北冷凉气候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对适宜吉林省东部冷凉区的秸秆全量还田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对秸秆还田技术示范提出了合理化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号: S141.4

  • 相关文献

[1]轮耕对吉林省西部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产量的影响. 王周,李强,焦云飞,高洪军,张秀芝,朱平,彭畅. 2022

[2]不同土壤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解文孝,李建国,刘军,吕军,梁传斌,史鸿儒,李蒙杉. 2021

[3]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杨四军,顾克军,张恒敢,张斯梅,张传辉. 2011

[4]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与磷肥适宜用量研究. 逄娜,程松,李兴吉,侯建勋,梁尧,张水梅,任军,刘剑钊,梁运江,蔡红光. 2022

[5]秸秆全量还田下连作晚稻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闫川,范天云,郑学强,阮关海,陈珊宇,徐彬彬,洪晓富. 2011

[6]江南双季稻区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 张俊,邓达孙,刘建军,周文喜,黄欠如,张卫建. 2021

[7]黄淮海平原区高产粮田秸秆全量还田小麦优化施肥. 张晓冬,李湛,王猛,王勇,隋学艳. 2016

[8]1GJH-350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机的设计. 王晨平. 2021

[9]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赵永强,徐振,张成玲,杨冬静,孙厚俊,谢逸萍. 2017

[10]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耕作模式与施肥技术研究. 沈俊国,沈业松. 2014

[11]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耕作模式与施肥技术研究. 张荣亭,黄翊鹏,朱长华,袁圆圆,刘佳. 2013

[12]苏家屯区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应用研究. 章慧全. 2009

[13]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邵珊珊,石绍河,陈维元,付亚书,姜世波,曲梦楠,陈琦. 2018

[14]耕作模式对烤烟根系生长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 毛家伟,马聪,唐培培,张翔,徐敏,何雷,李亮,司贤宗,索炎炎,吴俊林. 2019

[15]生态沃土机械化耕作对两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短期影响. 张银平,王振伟,刁培松,杜瑞成,李洪文,姚文燕. 2018

[16]“豆—稻—菜”循环耕作模式及应用效果. 王维生,胡润芳,陈志雄,林国强. 2008

[17]不同耕作模式花生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许曼琳,迟玉成,王磊,吴菊香,许婷婷,王宝亮,王学武,刘爱娜,袁宗英. 2015

[18]深丘烟区烤烟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 向金友,程智敏,蔡毅,黄胜,唐明,谢冰. 2016

[19]耕作对健康耕层结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陈胜男,韦翔华,夏旭,韦本辉. 2018

[20]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宋秀丽,林小娟,王冰雪,靳晓燕,庞爱国,于晓波,孙士明.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