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大菱鲆细菌组成变化和优势腐败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崔正翠

作者: 崔正翠;许钟;杨宪时;郭全友;李学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菱鲆;冷藏;菌相变化;优势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11 年 13 期

页码: 184-1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0、3、7、10℃冷藏过程中的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新鲜大菱鲆细菌菌相比较复杂,分离得到114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68.4%和21.1%,优势菌为肠杆菌、侵肺巴斯德菌、拟态弧菌、假单胞菌属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14.9%、13.2%、12.3%、10.5%和8.8%。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单一,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增长显著,0、3、7、10℃冷藏至较好品质期终点时,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42.2%、39.0%、57.1%和56.3%,平均比例为50.2%;其次是假单胞菌,比例分别为28.0%、23.7%、25.5%和31.0%,平均比例为27.2%。0、3、7、10℃冷藏至货架期终点时,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53.9%、50.0%、57.4%和47.6%,平均比例为52.3%;假单胞菌属比例分别为25.5%、25.0%、41.0%和15.9%,平均比例为26.5%。由此可得出大菱鲆在0~10℃冷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

分类号: TS254.1

  • 相关文献

[1]低温贮藏过程中鱿鱼细菌组成的变化及优势腐败菌鉴定. 沈萍,李学英,杨宪时,迟海,黄洪亮. 2015

[2]冷藏养殖大黄鱼细菌相组成和优势腐败菌鉴定. 郭全友,杨宪时,许钟,吴建军,周彩华. 2006

[3]大黄鱼中复合腐败菌腐败能力的分析. 许振伟,许钟,杨宪时,郭全友,李学英. 2010

[4]罗非鱼冷藏过程细菌种群的变化. 杨宪时,郭全友,许钟. 2008

[5]冷藏鮰鱼中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腐败能力测定. 高天麒,汪超,汪兰,石柳,陈胜,吴文锦,陈朗,熊光权. 2023

[6]冷藏蚕豆鲜荚优势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 宋居易,张欣,刘畅,陈惠. 2022

[7]冷藏条件下猪肉的品质变化及优势腐败菌的研究. 刘梦竹,邓森荣,康桦华,魏琦麟,涂杜,彭新宇,徐志宏. 2023

[8]百里酚对冷藏大菱鲆鲜度和货架期的影响. 蒋慧亮,李学英,杨宪时,迟海. 2012

[9]大菱鲆冷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与货架期. 崔正翠,许钟,杨宪时,郭全友,李学英. 2011

[10]醒发过程中菌相变化对面团生化指标及青麦仁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高玲玲,张康逸,康志敏,盛威,温青玉. 2018

[11]冰鲜鸭加工车间的菌相变化分析. 王华伟,刘芳,王道营,诸永志,徐幸莲. 2013

[12]托盘包装鲟鱼中腐败希瓦氏菌和总菌的生长动力学及货架期预测. 桂萌,章志超,刘恩歧,李平兰. 2016

[13]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郭全友,朱彦祺,姜朝军,李保国. 2020

[14]生物保鲜剂对鱼类腐败菌抑菌效果比较及抑菌机理研究. 蒋慧亮,李学英,杨宪时,迟海. 2012

[15]pH、水分活度和NaCl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非生长界限及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修艳辉,郭全友,姜朝军. 2016

[16]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及动力学分析. 修艳辉,郭全友,韩承义,陈庆荣. 2018

[17]底物和环境因子对鱼源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朱琳,郭全友. 2021

[18]养殖大黄鱼冷却链全程细菌定性和定量研究. 许钟,郭全友,杨宪时. 2005

[19]冷藏鲤鱼和罗非鱼优势腐败菌腐败能力分析. 许振伟,李学英,杨宪时,郭全友,姜朝军. 2012

[20]大黄鱼腐败菌腐败能力分析与特定腐败菌鉴别. 李学英,许钟,杨宪时,郭全友.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