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筛选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春燕

作者: 李春燕;曹鹏鹏;高祺;朱冠雄;饶泉钦;陈立娟;华方静;田艺心;王春雨;朱金英;高凤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筛选;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种业

ISSN: 1671-895X

年卷期: 2024 年 004 期

页码: 78-82

摘要: 大豆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大豆进口依存度在85%以上,为有效增加国内大豆供给,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德州市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2.27万hm2,其中禹城种植面积为0.90万hm2.2022年本研究采用4:2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郑单958,大豆包括齐黄34、嘉豆6号、冀豆23等黄淮地区32个优良品种(系)进行试验示范,综合考量32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等因素,筛选出菏豆41、齐黄34、郓豆1号、华豆19、临豆10号、菏育10号、沧豆16、冀豆23、嘉豆16、丰豆6号共10个品种,为禹城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提供品种支撑,是提升区域性大豆产能的关键之一.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配比试验. 刘超,董玲霞,赵娟娟,邢兴华,刘萍英. 2023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调查. 徐浩然,董晓霞,彭华,刘浩,余泽田. 2024

[3]桑园隔年伐条技术初报. 李开林,杨胜特,胡仕叶,万昌荣,罗朝斌. 2009

[4]种植密度及行距对马铃薯宣薯2号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秦智慧,邓禄军,夏锦慧. 2012

[5]大麦种质耐盐性鉴定及评价. 乔海龙,沈会权,陈健,陶红,臧慧,栾海业,张英虎,陈和. 2015

[6]地膜覆盖对食用型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宋吉轩,毛堂芬,李云. 2012

[7]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8]施用PL-2对油菜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刘葛山,赵祥祥. 2004

[9]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探讨. 黄志勇,郭长佐,顾克余,费跃. 2000

[10]不同灌水处理对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任永峰,赵沛义,李振华,刘建设,门果桃,贾有余. 2015

[11]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周强,李生荣,陶军,任勇,杜小英,欧俊梅,雷加容. 2010

[12]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13]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蘗、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7

[14]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高海拔地区马铃薯会-2号产量的影响. 孙伟,李标,邓宽平,雷尊国. 2011

[15]氮肥不同施用量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刘斌,李书田. 2013

[16]不同栽培密度对油菜黔油28号产量的影响. 石梅,杜才富,沈奇,秦信蓉,张敏琴,雷绍林. 2010

[17]淀粉专用型甘薯新品种徐薯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欣,谢逸萍,李强,李洪民,张允刚,后猛,唐维,马代夫. 2012

[18]不同栽培措施对“淮香粳15号”产量的影响. 王健,袁彩勇,孔宪旺,李刚. 2015

[19]南非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马春红,李运朝,及增发,吴哲,崔四平,贾银锁. 2010

[20]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2个超级稻品种结实率和粒重的影响. 付景,刘洁,曹转勤,王志琴,张耗,杨建昌.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