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静

作者: 徐静;张新友;李春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基因组;染色体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2006 年 35 卷 04 期

页码: 7-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分类号: Q943.2

  • 相关文献

[1]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 张悦,林志珊,曹保久,郭义强,王美蛟,叶兴国,辛志勇,徐琼芳,郭世华. 2009

[2]植物异源附加系研究进展. 王峰,丁云花,李成琼,简元才. 2012

[3]植物异源附加系研究进展. 王峰,丁云花,李成琼,简元才. 2012

[4]杏基因组全新组装及杏的进化分析. 苑克俊,葛福荣,牛庆霖. 2020

[5]含抗白粉病新基因普通小麦-黑麦1R二体异附加系的遗传学鉴定. 吴金华,王新茹,王长有,王秋英,吉万全. 2009

[6]辐射诱导荆州黑麦染色体1R结构变异的研究. 王从磊,庄丽芳,亓增军. 2012

[7]小麦族三属杂种F_1小孢子发生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简报)(英文). 何方,刘海燕,王洪刚,李兴锋. 2008

[8]小麦-鹅观草易位系T7A/1Rk#1的选育与鉴定. 别同德,冯祎高,徐川梅,陈佩度. 2009

[9]利用1RS特异标记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小麦1BL·1RS易位系. 余利,何方,陈桂玲,崔法,亓晓蕾,王洪刚,李兴锋. 2011

[10]抗条锈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华山新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王艳丽,王伟,陈天青,隋建枢,何庆才. 2016

[11]春小麦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张婧,孙婧欣,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李集临,张延明,关宇. 2017

[12]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遗传差异分析. 崔法,赵春华,鲍印广,宗浩,王玉海,王庆专,杜斌,马航运,王洪刚. 2010

[13]栽培稻-药用野生稻杂种F_1及回交后代的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 颜辉煌,颜辉煌,程祝宽,刘国庆,陈纯贤,闵绍楷,朱立煌. 1999

[14]小麦抗病多基因聚合体YW243的选育研究. 辛志勇,徐惠君,谢皓,林志珊,张增艳,牛永春,吴立人,马有志,杜丽璞. 2003

[15]甘蓝型油菜与Brassica maurorum的异源六倍体后代及BC_2细胞学分析. 姚行成,葛贤宏,李再云. 2012

[16]一种新的六倍体细胞类型水生薏苡的细胞遗传学鉴定. 韩永华,李冬郁,李英才,薛跃规,胡中立,宋运淳. 2004

[17]小麦-多枝赖草单体异附加材料减数分裂期外源染色体的行为研究. 赵茂林,李瑞芬,梁宏霞,张学勇. 2001

[18]携带抗黄矮病基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 2Ai-2特异的分子标记(英文). 张增艳,辛志勇,林志珊,陈孝,王晓萍. 2000

[19]受辐照窄颖赖草花粉DNA进入小麦胚囊的电镜自显影证据及杂种原位杂交鉴定. 李桂英,王琳清,施巾帼,周荣华,付仓生,郝宏京. 2002

[20]一个新的抗黄矮病易位系的选育与鉴定. 林志珊,崔志富,辛志勇,杜丽璞.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