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新小绥螨的新特性——捕食植物线虫及其发育繁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万琴

作者: 徐春玲;徐学农;张宝鑫;秦厚国;王恩东;李敦松;谢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植物线虫;发育和繁殖;捕食行为

期刊名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ISSN: 2095-039X

年卷期: 2012 年 28 卷 04 期

页码: 484-489

收录情况: CSTPCD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南方根结线虫时的发育和繁殖情况,观察了其捕食行为,并测定了其对几种线虫的捕食量。该螨对线虫的捕食行为可分为猎物的寻找、固定、捕食、清理和静息等步骤,对水稻干尖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Mi-J2)的捕食量显著大于对虫体较大和活动性较强的腐烂茎线虫和自由生活的小杆线虫的捕食量;每头雌螨日捕食Mi-J2不少于25条。以Mi-J2为食的巴氏新小绥螨能发育完成生活史,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其卵期、幼螨期、前若螨期、后若螨期、产卵期、雌螨寿命、平均每头雌螨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分别为1.1 d、0.71 d、2.06 d、1.98 d、22.31 d、35.13 d、41.08粒和1.85粒,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大于以腐食酪螨为食的巴氏新小绥螨,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倍增时间均小于后者。

分类号: S476.2

  • 相关文献

[1]蠼螋捕食草地贪夜蛾的行为及功能反应. 田彩红,曹华毅,张俊逸,刘晓光,蔡婷,李国平,黄建荣,封洪强. 2021

[2]空间和猎物密度对异色瓢虫取食柑橘木虱的影响. 黄振东,周新苗,蒲占湑,胡秀荣,杜丹超,陈国庆,张宏宇. 2019

[3]大口鲇捕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 邹桂伟,罗相忠,潘光碧,杨国庆. 2003

[4]叉角厉蝽对茶谷蛾幼虫捕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龚雪娜,玉香甩,王雪松,龙丽雪,李晓霞,龙亚芹. 2023

[5]叉角厉蝽对于不同虫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龚雪娜,罗梓文,玉香甩,曲浩,王雪松,龙丽雪,张东,梁晓静,陈林波,龙亚芹. 2023

[6]星豹蛛形态特征及其捕食黑腹果蝇行为研究. 赵云云,Nasir Muhammad,高雪珂,雒珺瑜,张银宝,刘军,张文斌,王冬,陈亮亮,张开心,崔金杰. 2024

[7]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王玉洁,吴娇,赵怡楠,黎荣欣,赵冬香. 2015

[8]蠋蝽对不同龄期茶谷蛾幼虫的捕食效能评价. 罗梓文,龚雪娜,玉香甩,王雪松,申时全,龙亚芹. 2023

[9]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 刘爽,王甦,刘佰明,周长青,张帆. 2011

[10]施肥对玉米田植物线虫群落组成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刘伟,许艳丽,潘凤娟. 2011

[11]不同土壤类型和纬度大豆田植物线虫分布特征. 潘凤娟,许艳丽,李春杰,赵丹. 2009

[12]艾球孢囊线虫(Globodera artemisiae)在我国的发现初报. 郑经武,马承铸. 1994

[13]我国植物线虫病害发生趋势及控制对策. . 2002

[14]昆虫线虫对植物线虫的抑制作用. 刘奇志,曹海锋,王玉柱,孙浩元. 2006

[15]分子生物技术在植物线虫学中的应用. 彭德良. 1998

[16]植物抗线虫基因的分子定位与克隆. 罗兰,谢丙炎,杨之为. 2004

[17]大豆不同轮作体系根围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特征. 潘凤娟,许艳丽,李春杰,赵丹. 2009

[18]RFLP和RAPD技术及其在植物线虫鉴定中的应用. 刘世涛,李卫东,卢为国,张穗. 2003

[19]湖北省烟草上植物线虫种类鉴定. 李建立,赵洪海,李锡宏,孔凡玉. 2012

[20]巴氏杆菌──一类新的有潜力的植物寄生线虫生防菌 . 孙漫红,刘杏忠. 199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