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褐土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解文艳

作者: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路慧英;关春林;武文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褐土;秸秆还田;土壤钾素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15 年 21 卷 04 期

页码: 936-9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在春玉米为主的山西省进行定位试验,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大田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于1992~2011年在典型褐土上进行。试验设秸秆不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后还田(SC)、过腹还田(CM)四种方式。秸秆还田量为6 t/hm2,过腹产生的湿牛粪施用量为45t/hm2。每年玉米收获期采取植物样品,用于玉米植株茎叶和籽粒钾素含量的测定;采集0—2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各分级形态钾的测定。2011年分析测定了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及全钾含量。【结果】1)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增产显著,玉米增产幅度为11.58%~20.91%。处理之间增产幅度表现为CM>SM>SC>CK。2)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的含量。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降低。3)与定位开始相比,连续10年秸秆还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不还田对照则逐渐下降。4)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各处理作物吸钾量明显高于施钾量,致使土壤钾素逐渐耗竭,土壤供钾能力降低;SM、SC、CM处理的钾素表观平衡系数分别为0.45、0.56、0.74。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依然有利于钾素养分的收支平衡,减轻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缓解土壤钾素肥力下降的程度。【结论】在几种秸秆还田中,以秸秆过腹还田(CM)最有利于钾素的收支平衡,减轻作物对土壤钾素的消耗,缓解土壤钾素肥力下降程度,进而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

分类号: S141.4`S153.6

  • 相关文献

[1]长期不同施肥对青海小麦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张亚丽. 2013

[2]灌淤土区长期施钾对作物产量与养分及土壤钾素的长期效应研究.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刘兆辉,江丽华. 2009

[3]不同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李书田,何萍. 2007

[4]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和褐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高伟. 2008

[5]土壤钾素管理研究进展. 朱向东,王宏庭. 2013

[6]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周年秸秆还田及施钾效应研究. 魏建林,崔荣宗,江丽华,李燕,李国生,李放,刘道玲,谭德水. 2018

[7]秸秆还田与施钾对华北低产潮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王志勇,白由路,高进华,王磊,卢艳丽,杨俐苹. 2013

[8]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谢佳贵,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李前,王立春. 2014

[9]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西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 2008

[10]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效应研究进展. 姜超强,郑青松,祖朝龙. 2015

[11]山西褐土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平衡的影响. 王宏庭,金继运,王斌,赵萍萍. 2010

[12]长期秸秆还田显著降低褐土底层有机碳储量. 徐虎,蔡岸冬,周怀平,Colinet Gilles,张文菊,徐明岗. 2021

[13]贵州土壤钾素状况与钾肥施用问题. 陈旭晖,陈湘燕. 2003

[14]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人工林土壤钾素特征研究. 赵志强,包耀贤,廖超英,李亮,张瑞,徐军. 2010

[15]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钾素影响研究进展. 湛玉曼,郝小雨,肖洋. 2021

[16]海南省儋州市橡胶园土壤钾素空间变异特征. 杨昭君,韦家少,何鹏,吴柄孙,吴敏. 2010

[17]利用阳离子树脂袋法测定施钾后土壤钾素供应状况. 张红,阎晓明. 1993

[18]文昌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曾迪,魏志远,刘磊,漆智平. 2010

[19]乌兰布和沙区绿洲农田土壤钾素特征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响应. 包耀贤,徐明岗,赵志强,徐军,张瑞. 2011

[2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钾素形态及有效性——以科尔沁沙地南缘为例. 曹怡立,吕刚,张学利,安宇宁,刘亚萍,马骏,卢志朋,郎明翰.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