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C-MS的紫娟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变化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解东超

作者: 解东超;戴伟东;李朋亮;谭俊峰;林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紫娟;烘青绿茶;花青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加工过程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16 年 36 卷 06 期

页码: 603-6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优化建立了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的酸性乙醇提取方法和14种花青素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对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紫娟烘青绿茶中,共检测到9种花青素成分:飞燕草-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天竺葵-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天竺葵素、飞燕草素、芍药素、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其中飞燕草类花青素和矢车菊类花青素为紫娟花青素的主要成分。紫娟鲜叶中花青素总量为4.64 mg·g~(-1),经摊放、杀青、揉捻、毛火干燥、足火干燥处理的茶样中花青素总量呈下降趋势,含量分别为4.83、3.74、3.70、2.83、1.82 mg·g~(-1)。高温处理是导致花青素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的下降最为明显。

分类号: TS272.51

  • 相关文献

[1]紫娟茶花青素对“三高”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 仝佳音,杨毅坚,杨方慧,张艳梅,何青元,尹蓉,龙丽雪. 2018

[2]“紫娟”茶外观表象差异研究. 蔡丽,梁名志,夏丽飞,陈林波,孙云南. 2010

[3]多功能净化柱和固相萃取双重净化-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青贮饲料中莠去津及其代谢物的残留. 石冬冬,常碧影,石波,张萍. 2012

[4]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牛奶中阿特拉津及其两类代谢物的残留. 石冬冬,常碧影,刘庆生,石波. 2013

[5]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分析奶牛饮用水中莠去津及其6种代谢物的残留. 石冬冬,常碧影,石波,田园. 2012

[6]不同茶树品种(品系)绿茶与红茶咖啡碱含量的比较分析. 龚雪,周顺珍,陈娟,杨春,郭燕,陈正武. 2018

[7]不同保鲜方法对低温贮藏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汪洁琼,汪芳,邓余良,袁海波,钟小玉,叶群,程勇,尹军峰,许勇泉. 2020

[8]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袁争,王烨军,项利民. 2016

[9]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挥发性成分. 李玮轩,解东超,邵晨阳,张悦,吕海鹏,林智,杜琪珍,朱荫. 2024

[10]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张英娜,陈根生,刘阳,许勇泉,汪芳,陈建新,尹军峰. 2015

[11]茶叶烘干机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Ⅰ.烘青绿茶揉捻叶薄层干燥数学模型. 董士林,殷鸿范. 1989

[12]不同做形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赖兆祥,王秋霜,孙世利,李波. 2015

[13]基于气味活度值法分析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的香气特征差异. 黄海,张晓洲,罗金龙,胡正军,张拓,戴宇樵,陈泳铭,王迅,周雪. 2025

[14]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差异分析. 黄海,张晓洲,胡正军,陈泳铭,王迅,周雪. 2024

[15]不同烘焙程度对"勐海大叶茶"和"紫娟"红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马玉青,孙云南,夏丽飞,潘联云,张艳梅,仝佳音,曲浩,杨芳慧. 2021

[16]紫娟(熟茶)人工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组分特征分析. 苏丹,黄刚骅,李亚莉,任洪涛,包云秀,周红杰. 2021

[17]叶色特异茶树资源研究进展. 乔大河,陈娟,郭燕,杨春,李燕,陈正武. 2019

[18]不同树龄紫娟品种茶多酚、氨基酸差异探析. 孙云南,殷丽琼,夏丽飞,杨毅坚,曾铁桥,许燕,孙承冕,刘德和. 2015

[19]特异茶树品种“紫娟”叶色转变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陈林波,夏丽飞,孙云南,梁名志,张正竹,李叶云,宛晓春. 2012

[20]国家植物保护品种紫娟茶树的选育与应用. 杨兴荣,田易萍,黄玫,包云秀,陈春林.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