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黔育茶树品种的主要酶活性及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雨鑫

作者: 王雨鑫;杨慧;刘建军;杨春;陈正武;马友力;邓燕莉

作者机构: 贵州大学茶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茶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生化成分;茶树品种

期刊名称: 茶叶通讯

ISSN:

年卷期: 2020 年 004 期

页码:

摘要: 以黔辐4号、黔茶1号和黔湄601三个黔育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各品种茶鲜叶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三种酶的酶活性及鲜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的是黔辐4号,为8.47 0.1ΔOD/(g·min);过氧化物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的是黔茶1号,分别为22.45 0.1ΔOD/(g·min)和61.19 0.1ΔOD/(g·min);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黔湄601,为2.42%;咖啡碱含量最高的是黔辐4号,为4.68%;茶多酚含量与水浸出物含量均最高的是黔茶1号,分别为32.47%和44.80%;黔辐4号、黔茶1号和黔湄601的酚氨比分别为22.22、22.24与9.41.可见,黔茶1号和黔辐4号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优于黔湄601和对照福鼎大白茶,两品种的化学成分含量也均相近,但黔茶1号的过氧化物酶酶活远高于黔辐4号,推测黔茶1号制成红茶在汤色、滋味、香气等方面品质较优.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不同茶树品种悬浮发酵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江用文,滑金杰,袁海波,马海乐. 2018

[2]茶树及其绿茶加工中酶的研究进展. 林郑和. 2007

[3]甜樱桃果实LOX、PPO和POD活性变化特性及采后处理效应. 魏建梅,朱向秋,刘长江,袁军伟. 2010

[4]霜疫霉侵染对不同荔枝品种果皮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 陈浩,孙进华,王树军,李焕苓,王果,王家保. 2021

[5]茶叶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段云裳,邹中伟,成浩,房婉萍. 2008

[6]β-葡萄糖苷酶活性稳定化技术在柑橘产品增香中的应用. 张晨,贾蒙,马亚琴. 2021

[7]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生化成分的差异分析. 杨盛美,李友勇,段志芬,包云秀,尚卫琼,刘本英,唐一春. 2020

[8]茶树品种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选择性的关系. 陈常颂,王庆森,黄建,张应根,王秀萍,陈荣冰,吴光远,曾明森. 2007

[9]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 葛超美,张家侠,孙钦玉,叶涛,夏先江,张冉,丁勇. 2018

[10]闽育茶树品种生育期与生化成分比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常颂,陈志辉,钟秋生,林郑和,游小妹,王秀萍,余文权. 2014

[11]碧香早杂交F1代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及特异优株筛选. 罗意,雷雨,段继华,黄飞毅,康彦凯,丁玎,陈莹玉,李赛君. 2021

[12]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沈丹玉,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陈素芹. 2009

[13]22个茶树品种春梢生化成分分析. 杨培迪,刘振,成杨,杨阳. 2016

[14]“葫芦克星”对恶性杂草水葫芦的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 郑雪芳,刘建,张秋芳,陈璐,马丽娜,杜文琴. 2007

[15]水杨酸对黄瓜几种酶活性及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李淑菊,马德华,庞金安,霍振荣. 2000

[16]不同药剂防治桃树流胶病桃叶氧化酶活性与防效之相关分析. 郑雪芳,林抗美,黄素芳,肖荣凤,刘波. 2006

[17]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烟草植株抗氧化酶系活性的影响. 车建美,刘波,张彦,蓝江林,苏明星,林抗美. 2011

[18]冬春不同栽培环境下‘宁海白’枇杷幼果酚类物质含量与代谢的变化. 冯健君,陈俊伟,徐红霞,谢鸣,吴延军,张慧琴. 2010

[19]乙烯利对聚乙二醇胁迫下甘蔗叶类黄酮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李杨瑞,杨丽涛,丘佩玲,韦雪雪,黄颖琴. 2009

[20]二氧化氯浸泡对双孢蘑菇褐变的抑制效应及其机理分析. 李梅,田世龙,颉敏华,李守强,张欣,程建新,葛霞.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