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播比例对两种苜蓿混播草地产量和种群密度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叶婷

作者: 叶婷;吴晓娟;芦奕晓;刘生娟;姜卓慧;杨惠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苜蓿;猫尾草;无芒雀麦;混播比例;生产性能;结构稳定性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127-1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混播比例是混播草地适应性和稳定性的主要调节因素,因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区域特异性。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亟需构建混播组合和比例适当的苜蓿混播草地。选用苜蓿-无芒雀麦(MB)和苜蓿-猫尾草(MP)组合,建立了3个混播比例(苜蓿∶禾草=7∶3、5∶5、3∶7)的混播草地,以3种牧草单播为对照,对牧草产量、种群密度动态进行了分析,探究不同混播组合和比例下混播草地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混播比例对MP和MB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和种群密度稳定性均有显著影响,群落结构稳定性随草地年龄增大逐年降低。MB的苜蓿和禾草单产量及草地总产量显著高于MP,但2和5龄时二者间差异不显著。随2种混播下苜蓿比例增大,2、4和5龄草地总产量先升高后降低,3龄草地总产量升高;草地中苜蓿相对产量相异度系数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3龄MB例外),禾草相对产量相异度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MP下苜蓿和禾草相对种群密度相异度系数随苜蓿比例增大而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5∶5混播下群落结构稳定性最弱;MB模式下,仅5龄草地苜蓿和禾草相对种群密度相异度系数随苜蓿比例增大而呈升高趋势。综上,MB能显著提高产量,较好地维持群落稳定性。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建议可优先实行7∶3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并在第5年换茬或施肥。

分类号: S541

  • 相关文献

[1]宁南山区苜蓿与羊草混播技术效果研究. 蔡进军,党薇,董立国,张源润,王月玲. 2016

[2]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比较. 窦梓镱,郑伟华,田燕燕,黎松松,马雨萱,郑伟. 2023

[3]基于马营养需求的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评价. 马军,郑伟,张博,加孜依拉·哈勒克. 2015

[4]刈割对无芒雀麦、苜蓿混播草层根体积根重及含糖量的影响. 赵海新,黄晓群,朱占林,贾娟霞. 2007

[5]呼伦贝尔地区不同多年生牧草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研究. 徐大伟,徐丽君,辛晓平,杨桂霞,苗阳. 2017

[6]刈割对无芒雀麦和苜蓿混播草地翌年头茬草的影响. 赵海新,黄晓群,孙海正. 2008

[7]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与单播群落总糖及氮素含量动态. 张永亮,张丽娟,高凯,王建丽. 2007

[8]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苜蓿根系性状影响及抗寒效应研究. 冯鹏,申晓慧,李如来,张华,郑海燕,李志民,李增杰,姜成,孙力,郭伟,张英俊. 2017

[9]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高光谱遥感估产研究. 王建光,吕小东,姚贵平,孙启忠. 2013

[10]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种间竞争研究. 陈积山,朱瑞芬,高超,邸桂俐,张月学. 2013

[11]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张永亮,王建丽,胡自治. 2007

[12]猫尾草属牧草苗期耐盐性评价. 孙桂枝,张耿,王赞,王运琦,高洪文. 2007

[13]一步双修饰策略提高富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英文). 曹远麟,杨秀康,王璐,肖玲,符妮,邹莉,马温博,刘哲廷,王晓琴,刘黎,舒洪波,王先友. 2022

[14]基于高能水分特性法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研究进展. 黄悦,张风宝,高晶霞,申楠,杨明义. 2022

[15]用灰色关联系数法对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辛宗绪,杨久廷,杜海英. 2007

[16]塔城地区苜蓿引种筛选试验. 孟季蒙,刘福元,尹君亮,龙奕彤. 2006

[17]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构成因子研究. 刘磊,陈立波,李志勇,范洁茹,赵海霞. 2009

[18]不同比例苜蓿草粉对獭兔生产性能等相关指标的影响. 詹海杰,曹亮,郑建婷,李燕平,牛晓艳,冯国亮,王彩先,唐耀平,任克良. 2019

[19]不同此例苜蓿革粉对獭兔生产性能等相关指标的影响. 詹海杰,曹亮,郑建婷,李燕平,牛晓艳,冯国亮,王彩先,唐耀平,任克良. 2019

[20]苜蓿-多年生禾草混播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 杨秀芳,梁庆伟,娜日苏,张晴晴,潘翔磊.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