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模式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特点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吕丽华

作者: 吕丽华;董志强;梁双波;张经廷;张丽华;贾秀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夏玉米;微喷灌;管灌;集成模式;产量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9 年 01 期

页码: 151-15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挖掘夏玉米高产潜力,明确其高产的生理特性,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施肥方式(微喷灌和管灌)×密度(6.3×104、7.8×104株·hm-2)×收获期(9月25日和10月3日)再裂区试验,研究了微喷灌和管灌为主的两种集成模式对夏玉米郑单958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三次灌水施肥技术,改善了浅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含量较管灌模式高5.9%~20.2%;其拔节期叶面积指数(LAI)较管灌高30.2%~44.2%,生育后期SPAD值降低缓慢,较管灌高4.9%~5.9%,且作物生长速率(CGR)高9.0%~26.3%,这是其提高玉米千粒重和产量的主要原因,并且收获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大,早收和晚收分别增产5.1%~6.0%和7.2%~10.8%。微喷灌模式高密度处理基部茎节抗倒伏指数、叶片SPAD值和CGR大多优于管灌低密度处理或与之相当,三者分别较管灌高4.0%~27.3%、-1.0%~3.7%和24.3%~37.7%。说明微喷灌模式优于管灌模式,且在此模式下增加种植密度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喷灌+增密+推迟收获时间3种技术综合应用可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实现增产23.3%。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不同灌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吕丽华,贾秀领,姚海坡,张经廷,张丽华,梁双波. 2017

[2]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孟静,张丽华,董志强,申海平,姚海坡,张丽荣,贾秀领. 2020

[3]蕉肥间作下微喷灌对蕉园土壤水氮动态及香蕉产量的影响. 胡钧铭,黄忠华,罗维钢,李婷婷,蒙炎成,黄太庆,廖婷,俞月凤. 2018

[4]微喷灌施药防治花生疮痂病的经济效益分析. 李开宇,郑家明. 2015

[5]微喷灌条件下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刘婷婷,张兴燕,褚鹏飞,王旭清,孟维伟,慈文亮,杨婧,李子正,姜会岭. 2022

[6]水氮耦合对香蕉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于俊红,彭智平,黄继川,李文英,杨林香,林志军. 2010

[7]微喷灌模式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吕丽华,董志强,李谦,张丽华,姚艳荣,张经廷,贾秀领. 2020

[8]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董志强,张丽华,吕丽华,李谦,梁双波,贾秀领. 2015

[9]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 董志强,张丽华,李谦,吕丽华,申海平,崔永增,梁双波,贾秀领. 2016

[10]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耗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李巧珍,郝卫平,龚道枝,王庆锁. 2007

[11]内蒙古黄河南岸地区玉米大型喷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研究. 程满金,马兰忠,郭富强,妥德宝,徐龙. 2014

[12]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狄美良. 2000

[13]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中定位水氮组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丽,张凤路,贾秀领,任会芳,董志强,张丽华,邢素丽. 2010

[14]豫南雨养区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赵霞,王宏伟,谢耀丽,闫玉方,刘京宝,王振华,黄璐. 2010

[15]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荧光参数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赵霞,王秀萍,李潮海,刘天学. 2009

[16]深松与秸秆覆盖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郭书亚,付国占,王振华,顾顺芳,李亚贞. 2012

[17]氮肥管理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云奇,陶洪斌,杨利华,祁利潘,张全国,陈鹏飞,王璞. 2013

[18]夏玉米免耕精密播种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赵霞,王定林,唐保军,黄瑞冬,李潮海,丁勇. 2015

[19]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能利用的调控效应. 吕丽华,董志强,曹洁璇,梁双波,贾秀领,张丽华,姚艳荣. 2013

[20]不同播种方式下夏玉米机械化精量施肥技术研究. 乔江方,刘京宝,黄璐,朱卫红,夏来坤,李川,乔辉.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