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系)抗倒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胡卫国

作者: 胡卫国;曹廷杰;杨剑;张玉娥;王西成;曹颖妮;赵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区域试验;抗倒性;产量构成

期刊名称: 种子

ISSN: 1001-4705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110-1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筛选小麦优异抗倒性资源材料,分析倒伏严重年份黄淮南片麦区小麦产量构成,本试验以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81个小麦新品系为材料,结合多点试验抗倒性鉴定结果,利用倒伏指数法、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聚类结果显示,有27个小麦新品种(系)抗倒伏能力处于好或较好水平,占参试品种(系)的33.3%,倒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5、28.3;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有17个,占参试品种(系)的21.0%,倒伏指数平均值为89.5,表明本年度抗倒性较好的新品系在黄淮南片麦区占据多数,试验品系抗倒伏能力总体较好。倒伏与株高、最高蘖、有效穗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越高,群体越大,小麦品种倒伏的风险越大。严重倒伏点率和倒伏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倒伏越严重,产量影响越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伏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控制倒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和穗重,延长生育期,是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增产的有效途径。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超高产杂交水稻超优1000的生物学特性及抗倒性研究. 马国辉. 2015

[2]劲丰与多效唑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顾大路,朱云林,杨文飞,钱新民,王伟中. 2012

[3]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 胡卫国,曹廷杰,王西成,张玉娥,常萍,赵虹. 2018

[4]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 赖尚科,刘晓飞,王卫军,赖上坤,崔小平. 2020

[5]大麦、小麦茎秆和穗部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 刘瑞,陈佳钰,尚心悦,许甫超,徐晴,彭严春,董国清,董静,秦丹丹. 2022

[6]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张鹏. 2013

[7]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稻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 周剑雄,刘威,邹娟,张春华,郭卫红,武立举,张随成,熊又升,杨立军. 2022

[8]适当晚播结合增加播量对小麦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牛海燕,刘元元,孔令强,吕鹏,刘树震,冯波. 2021

[9]多效唑对小麦主要性状调控效应的研究. 黄胜东,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周朝飞. 2001

[10]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孟令志,郭宪瑞,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周阳,张宏军. 2014

[11]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密度对小麦主要性状的调控效应. 董静,杨艳斌,许甫超,葛双桃,王贤智,高广金,李梅芳. 2008

[12]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分析. 姚金保,任丽娟,张平平,杨学明,马鸿翔,姚国才,张鹏,周淼平. 2011

[13]徐州25号小麦产量构成特点与栽培技术. 刘世来,冯国华,王来花. 2001

[14]小麦新品种云麦74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王志龙,程加省,杨金华,王志伟,乔祥梅,程耿,黄锦,于亚雄. 2019

[15]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甘斌杰,黄晓荣,夏孝群. 2014

[16]平衡施肥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田胜营,孙楠,吕秀敏,崔小平,张善磊,刘晓飞. 2023

[17]组合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席天元,赵海祯,梁哲军,谢三刚,刘青云,薛建兵,王雷. 2014

[18]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魏素君,刘全清,张宏彦. 2014

[19]小麦新品种“云选11-12”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栽培技术. 胡银星,刘丽,于亚雄,程耿,杨金华. 2004

[20]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阴卫军,刘霞,倪大鹏,邱登林,王振林.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