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叶、绿茶和白茶化学组分比较及清除DPPH自由基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丽丽

作者: 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键;张应根;陈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鲜叶;绿茶;白茶;化学组分;清除自由基

期刊名称: 茶叶学报

ISSN: 2096-0220

年卷期: 2015 年 56 卷 04 期

页码: 214-222

摘要: 选用3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春季一芽二、三叶鲜叶及制成的绿茶和白茶为试验材料,检测其水浸出物(WE)、茶多酚(TPs)、氨基酸类(FAAs)、黄酮类(Fs)、可溶性糖(WSS)、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等化学组分含量及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茶中WE、TPs、儿茶素类含量最低,FAAs、Fs和没食子酸(GA)含量最高;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多,且低含量组分如γ-氨基丁酸(GABA)、酪氨酸(Tyr)和胱氨酸(Cys)等占总量比值最高。鲜叶中可溶性糖(WSS)含量最高。以咖啡碱(CAF)为主的生物碱含量变化较不明显。DPPH清除试验表明,福云6号和福鼎大毫茶品种制成的绿茶清除活性强于其鲜叶和白茶;茶树品种间来看,福安大白茶清除DPPH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清除能力与TPs和EGC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说明,同等鲜叶原料制成的绿茶与白茶化学组分含量差异主要体现在FAAs和Fs,其清除DPPH活性能力与TPs和EGCG呈显著正相关。

分类号: TS272.2

  • 相关文献

[1]绿茶滋味量化及其与化学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刘盼盼,邓余良,尹军峰,张英娜,陈根生,汪芳,陈建新,袁海波,许勇泉. 2014

[2]茶鲜叶水洗方法的研究. 高士伟,龚自明,郑鹏程,叶飞,王胜鹏,王雪萍,滕靖. 2013

[3]碱洗茶鲜叶对绿茶加工品质的影响. 杨娟,钟应富,邬秀宏,张莹,罗红玉,袁林颖. 2017

[4]近五年茶鲜叶摊青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 王胜鹏,李飞,龚自明. 2016

[5]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绿茶和白茶香气物质. 王丽丽,张应根,杨军国,宋振硕,陈键,陈林. 2017

[6]黄化茶树新品种‘茗冠’多茶类品质差异分析. 游小妹,韩奥迪,李鑫磊,孔祥瑞,钟思彤,郭玉琼,单睿阳,陈常颂. 2023

[7]渤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记录. 蓝先洪,李日辉,王中波,陈晓辉,顾兆峰,徐晓达. 2017

[8]番石榴4个品种叶和幼果的生物活性和酚类成分研究. 吴妙鸿,邱珊莲,林宝妹,张帅,洪佳敏,郑开斌. 2021

[9]菠萝蜜多糖体外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 姚思雯,朱科学,何佳丽,吴刚,谭乐和. 2019

[10]大吉岭红茶酯提取物的分离及活性分析. 高晴晴,江和源,张建勇,袁新跃,寇小红,高琪. 2008

[11]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确定鲩鱼中的主要含N化合物. 张友胜,黄佳思,刘学铭,程镜蓉,陈智毅,张业辉. 2016

[12]黄桃水溶性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及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活性研究. 陈留勇,孟宪军,贾薇,孔秋莲,郑玉生,章丽丽. 2004

[13]荔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 李巍巍,张名位,魏振承,张瑞芬,唐小俊,张雁,邓元媛. 2009

[14]叶片化学组分成像光谱遥感探测机理分析. 牛铮,陈永华,隋洪智,张庆员,赵春江. 2000

[15]不同花期蜂王浆主要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尹欣,乔栋,黎洪霞,刘肇龙,吴美佳,庞杰,陈兰珍. 2022

[16]富硒发芽糙米蛋白的抗氧化活性. 胡玲玲,李春阳,曾晓雄,吴建苏. 2016

[17]系列海洋特征性寡糖抗紫外辐射构效关系研究. 王鹏,江晓路,江艳华,牟海津,李蔓. 2011

[18]皖南复合茶园与普通茶园茶叶内质成分的比较. 黄晓澜,丁瑞兴,孙玉华. 1990

[19]大米理化特性与米饭口感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吴卫国,李高阳,冯秀娟. 2012

[20]刺果甘草的成分及特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刘杰淋,孔晓蕾,张强,王雪珊,彭大庆,曲洪生.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