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膜下滴灌玉米高水效品种筛选与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开宇

作者: 李开宇;郑家明;孙占祥;杨宁;冯良山;张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膜下滴灌;高水效;聚类分析;子粒产量

期刊名称: 湖北农业科学

ISSN: 0439-8114

年卷期: 2015 年 07 期

页码: 1560-156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辽西地区膜下滴灌对不同玉米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表明灌溉与不同玉米品种产量互作显著,各灌溉处理总耗水量(ET)差异均不显著,部分灌溉高产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灌水利用效率(IWUE)差异显著,豫丰508与新单001的IWUE较高,分别为2.07 kg/m3与2.02 kg/m3;通过聚类分析将玉米划分为低水效和高水效品种,表明高水效品种产量比低水效品种增产,辽单1211(产量最高为955.43 kg/667m2)是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兼顾的最优品种,高水效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行粒数、百粒重的显著增加。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郭海斌,冀保毅,王巧锋,赵亚丽,穆心愿. 2014

[2]磷素施用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和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陆虎华,赵浚宇,陈国清,薛林,郝德荣,陆大雷,陆卫平. 2016

[3]弱光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 付景,李潮海,赵久然,刘天学. 2009

[4]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郑成岩,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石玉. 2012

[5]砂姜黑土耕作深度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赵亚丽,赵亚丽,李娜,穆心愿,程思贤,刘天学,刘卫玲,吴健,杨丽,李潮海. 2021

[6]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钾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王晓慧,任英,曹玉军,魏雯雯,刘春光,王永军,韩喜国. 2020

[7]小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亓振1赵广才1常旭虹1王德梅1陶志强1杨玉双. 王美,范仲卿,郭明明,王雨,孙通,刘孝成. 2016

[8]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宋永林,袁锋明,姚造华. 2002

[9]小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亓振,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王美,范仲卿,郭明明. 2016

[10]转植酸酶基因(phyA2)玉米磷素营养的初步研究. 侯文通,杨俐苹,白由路,范分良. 2014

[11]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曹承富,孔令聪,汪建来,赵斌,赵竹. 2005

[12]高茎糖玉米自交系不同生育时期茎糖含量与子粒产量的关系研究. 李刚,马骏,杨立国,姜敏,王金艳. 2012

[13]不同肥料配比对蚕豆养分吸收分配规律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韩梅. 2017

[14]水稻不产量水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都兴林,金润洲. 1998

[15]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筛选与鉴定. 吴奇,周宇飞,高悦,张姣,陈冰嬬,许文娟,黄瑞冬. 2016

[16]中国南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RAPD标记分析. 褚盼盼,向长萍,张称心,刘成平. 2007

[17]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陈涛,张巧凤,王才林. 2009

[18]应用星座图聚类分析分类豌豆种质资源. 贺晨邦,冯钦华,严清彪,李玉忠. 2005

[19]春谷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赵术伟. 2001

[20]浙南忍冬属药材rbcL基因序列分析. 李小侠,陶正明,吴志刚,林新春,范传颍.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