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星华

作者: 李星华;陈宛妹;李增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夏大豆;基因效应;上位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1991 年 17 卷 06 期

页码: 453-46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世代平均值分析,估算了 a、d、aa、ad 和 dd 各类基因效应。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分枝数、不稔荚和百粒重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加性率均在50%以上。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效应最重要,显性率分别是59.97%、64.73%和49.79%。所研究的9个性状均表现较高的上位效应,上位率在13.19%(单株粒重)—43.47%(株高)之间。因此,上位效应对大豆性状遗传具有重要影响。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高粱穗结构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 1992

[2]高粱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 1993

[3]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崔暐文,杜华,刘学义,方宣钧. 2014

[4]玉米穗长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分析. 路明,周芳,谢传晓,李明顺,李新海,杨晓军,刘美洲,张世煌. 2007

[5]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碳同位素分辨率的QTL分析. 白海波,吕学莲,朱永兴,惠建,李树华,董建力. 2017

[6]富集优势基因型的后备亲本筛选以及相关分子标记的遗传效应分析. 张成锋,苏胜彦,朱健,石连玉. 2017

[7]水稻花药培养植株再生率的世代平均数分析(英文). 褚启人. 1990

[8]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其交互作用. 曹卫东,贾继增,金继运. 2001

[9]陆地棉早熟性、丰产性基因效应研究. 曾浩. 2011

[10]陆地棉纤维品质基因效应研究. 杨正书. 2011

[11]籼型水稻新半矮秆基因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陈庭木,王多明,吕孝财,方兆伟,樊继伟,潘启民,徐大勇. 2010

[12]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模型与基因效应值的估算. 徐亮,吴艳,孟宪民,刘凤云,黄先敏,戚利. 2006

[13]高粱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Ⅰ.秆高、穗长等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刘晓辉,李涛. 1993

[14]猪配套系生长性状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的分析. 赵振华,贾青,墨锋涛,锡建中. 2009

[15]杂交水稻恢复系“HR195”抽穗期的优势表现及基因效应分析. 李耘,况浩池,杨乾华,刘国民,刘明. 1997

[16]杂交水稻恢复系桂99的抽穗期基因及其效应分析. 张祥喜,周开蓉,汤洁,王凤兰,罗林广,万建民. 2006

[17]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 孟祥勋,王曙明,杨庆凯. 1999

[18]高粱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效应分析. 孔令旗,张文毅,李振武. 1995

[19]水稻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率的遗传分析. 褚启人. 1990

[20]甘蓝型油菜对核盘菌及其毒素的抗性遗传分析. 张建坤,许泽永,何礼远,刘越英.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