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玉米生产情况调研与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世博
作者: 张世博;施龙建;俞春涛;陈国清;刘志勇;袁建华;陆卫平;陆大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生产;农户;种植成本;机械化栽培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1410-14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玉米是江苏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省工节本、绿色增效是有效提高种植收益,提升农户种植玉米积极性,保障玉米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对江苏省2013-2017年全省的玉米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江苏省玉米生产农户的基本情况,投入和产出,品种,密度,播期,肥料施用,耕作方式。并明确了限制江苏省玉米产量和效率提升的关键因子(玉米价格低效益差、玉米螟、干旱、土壤不够肥沃、锈病、种植方式不适宜、种植密度较高或较低、倒伏、涝渍、大小斑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普通玉米的发展应以耐密多抗品种为载体,以机械化栽培为核心,配套集成适期播种,合理增密,精确施肥,综合防控,机械晚收,秸秆还田等技术,形成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玉米生产省工节本,丰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分类号: S513`F326.11
- 相关文献
[1]果类蔬菜种植成本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修杰. 2018
[2]不同产区"桂蕉6号"香蕉种植成本分析. 李贤高,林志城,王歆昕,潘永杰,邱有强,叶冬梅,高营营,林茜. 2020
[3]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成本调查分析. 辛蕊,王婷,陆忠军,黄楠,付斌,刘克宝,刘艳霞. 2024
[4]粮食连年增产背景下我国三大主粮的成本变化与差异分解. 陈秧分,李先德. 2016
[5]杂交水稻制种与种植成本比较. 王飞飞,张雨. 2006
[6]黑龙江省露地豆角种植比较效益分析. 李晓晨,毕洪文,黄峰华,张研,王冠,韩继龙. 2020
[7]黄河流域麦棉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与展望. 王国平,王贵彦,刘连涛,张永江,冯璐,韩迎春,王占彪,李亚兵,李存东. 2020
[8]机械除草技术装备应用调研及发展建议. 李世柱,王立军. 2024
[9]粒用高梁机械化栽培品种选择. 李光华,马英慧,周紫阳. 2014
[10]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 马兴全,于广星,侯守贵,代贵金. 2013
[11]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机械化栽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任洪雷. 2019
[12]山西北部地区青贮玉米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张小娟,郭庆瑞,郭凤琴,殷建军,王力. 2020
[13]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机械化栽培水稻优质高产多抗品种鉴选. 马波. 2020
[14]不同种植垄距对西成薯007产量的影响. 李育明,何素兰,刘莉莎,王梅,周全卢,黄迎冬. 2017
[15]不同种植垄距对西成薯007产量的影响(英文). 李育明,何素兰,刘莉莎,王梅,周全卢,黄迎冬. 2017
[16]粒用高粱机械化栽培品种选择. 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严洪冬,苏德峰,孙广全. 2012
[17]一次性收获绿豆品种郑绿8号的特征特性及机械化栽培技术. 杨国红. 2010
[18]夏秋冷凉区胡萝卜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毛丽萍,赵婧,仪泽会. 2019
[19]极早熟机械化栽培高粱龙杂18的栽培技术. 姜艳喜,焦少杰,王黎明,苏德峰,严洪冬,孙广全. 2017
[20]栽培品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严洪冬,苏德峰,孙广全.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高密度条件下株型改良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作者:赵耀;程前;徐田军;刘正;王荣焕;赵久然;陆大雷;李从锋
关键词:春玉米;种植密度;株型改良;根系特性;冠层结构
-
糯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作者:宋旭东;张舒钰;马亮;马璐;章慧敏;张振良;周广飞;冒宇翔;陆虎华;陈国清;郝德荣
关键词:蛋白质;蛋白质组分;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糯玉米
-
玉米苞叶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者:周广飞;马亮;马璐;张舒钰;章慧敏;宋旭东;张振良;陆虎华;郝德荣;冒宇翔;薛林;陈国清
关键词:玉米;苞叶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优异等位变异;候选基因
-
西北条锈菌源区冬小麦育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现状与策略
作者:白斌;张怀志;杜久元;张晓洋;何瑞;伍玲;张哲;张耀辉;曹世勤;刘志勇
关键词:普通小麦;条锈菌;西北越夏菌源区;基因聚合;持久抗性;分子标记
-
彩色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苏科糯1804的选育
作者:左保磊;李杰;陈艳萍;袁建华;赵文明
关键词:甜糯玉米;苏科糯1804;选育
-
江苏省夏玉米新品种苏科玉218选育研究
作者:郑飞;孔令杰;孟庆长;崔亚坤;刘瑞响;张美景;袁建华;陈静;陈子恒;赵文明;陈艳萍
关键词:玉米;育种;苏科玉218
-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作者:刘志勇;张怀志;白斌;李俊;黄林;徐智斌;陈永兴;刘旭;曹廷杰;李淼淼;陆平;吴秋红;董玲丽;韩玉林;殷贵鸿;胡卫国;王西成;赵虹;闫素红;杨兆生;畅志坚;王涛;杨武云;刘登才;李洪杰;杜久元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兴衰循环;持久抗性;基因聚合;种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