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水处理对不同抗旱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程
作者: 杨程;张德奇;时艳华;李向东;张素瑜;邵运辉;方保停;岳俊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群体数量;灌水;叶绿素含量;产量
期刊名称: 河南农业科学
ISSN: 1004-3268
年卷期: 2019 年 48 卷 005 期
页码: 10-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明黄淮麦区不同干旱敏感型冬小麦品种对不同灌溉方式的响应特征,以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个冬小麦品种抗旱型的矮抗58(AK58)和干旱敏感型的郑麦7698(ZM7698)为研究对象,在隔离池中通过不同时期定量灌水研究总灌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拔节期和开花期水分调配对2个小麦品种的群体数量、个体发育、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ZM7698在拔节期灌水100 mm+开花期灌水100 mm(B1 F1)处理下具有最高的群体数量和次生根数,而AK58在拔节期灌水200 mm+开花期不灌水(B2 F0)处理下群体数量和次生根数最高;2个小麦品种均在B2 F0处理下株高最高,B1 F1和B0 F2(拔节期不灌水+开花期灌水200 mm)处理株高均较其显著下降.与B2F0处理相比,B1F1和B0F2处理ZM7698和AK58两个品种旗叶SPAD值均显著下降,ZM7698叶片SPAD值下降幅度大于AK58.ZM7698和AK58的小穗孕性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明显不同,ZM7698结实小穗比率表现为B0F2>B1F1>B2F1,AK58则表现为B1F1>B0F2>B2F0.AK58的产量表现为B1 F1>B2 F0>B0 F2,穗数表现为B2 F0>B1 F1>B0 F2,穗粒数表现为B1 F1>B2 F0>B0 F2,千粒质量表现为B0 F2>B1 F1>B2 F0;而ZM7698的产量则表现为B1 F1>B0 F2>B2 F0,穗数表现为B2 F0>B1 F1>B0 F2,千粒质量表现为B0 F2>B1 F1>B2 F0,穗粒数表现为B2 F0>B0 F2>B1 F1.AK58和ZM7698的强势粒千粒质量均随着开花期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AK58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ZM7698;ZM7698弱势粒千粒质量仅在B1 F1和B0 F2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而AK58弱势粒千粒质量在B1 F1和B0 F2处理下均显著高于B0 F2处理.综上所述,抗旱型品种AK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ZM7698均在拔节—开花期均匀灌水(B1 F1)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是产量构成因素变化不同,AK58和ZM7698小穗发育过程和强、弱势粒灌浆过程对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水分敏感性的不同是造成2个小麦品种产量构成不同的重要原因.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灌水量及其分配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建军,唐小明,党翼. 2008
[2]不同灌水条件下施硫对冬小麦碳、氮、硫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张辉,朱云集,田文仲,谢迎新. 2011
[3]灌水时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党建友,裴雪霞,王姣爱,张晶,曹勇,张定一. 2012
[4]播前灌水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安永芳,关军锋,及华,孙玉龙,李广敏. 2005
[5]种植密度和灌溉、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晓森,吕谋超,王森,蔡九茂,李迎,秦京涛,范习超,王和洲. 2021
[6]拔节期灌水对冬小麦根重与产量的影响. 安永芳,关军锋,及华,孙玉龙,李广敏. 2005
[7]水氮处理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栗丽,洪坚平,王宏庭,谢英荷,张璐. 2013
[8]播期和密度对淮北地区皖麦52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杜世州,曹承富,乔玉强,赵竹,张耀兰. 2014
[9]轻度干热风条件下喷施复合寡糖提高冬小麦叶片生理活性和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韩燕,徐亚楠,宋吉青,柳斌辉,韩伟,斋藤信,白文波. 2022
[10]不同冬小麦品种的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差异及对供水的反应. 赵洪亮,马瑞昆,贾秀领,侯立白,刘恩才. 2009
[11]不同补充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贾延宇,王洪斌,管秀娟. 2011
[12]不同水氮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NDVI和光合速率的变化. 冯宗会,王小彬,代快,张晓明,张丁辰,蔡典雄,华珞. 2012
[13]拔节期水氮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笑培,王和洲,周新国,杨慎骄,陈金平,刘安能. 2018
[14]生物炭用量、灌水量和施氮量对华北地区滴灌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秦京涛,吕谋超,李浩,张文正,田桂林. 2025
[15]冬小麦熟相与根系生长特性及旗叶叶绿素含量关系的研究. 杨红福,陈爱大,温明星,冷苏凤. 2011
[16]水氮耦合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杨世丽,张凤路,贾秀领,马瑞昆,姚艳荣. 2008
[17]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测. 张雪茹,冯美臣,李广信,杨武德,王超,郭小丽,史超超. 2017
[18]冬小麦叶绿素含量高光谱检测技术. 王伟,彭彦昆,马伟,黄慧,王秀. 2010
[19]基于高光谱和PLS-LS-SVM的冬小麦叶绿素含量检测. 王伟,彭彦昆,王秀,马伟. 2010
[20]用多角度光谱信息反演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垂直分布. 赵春江,黄文江,王纪华,刘良云,宋晓宇,马智宏,李存军.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积累的影响
作者:张博文;靳海洋;许海霞;郑飞;何宁;苏亚中;赵国建;程红建;程西永;李向东
关键词:小麦;氨基酸螯合锌;淀粉;蛋白质;合成;积累
-
衣壳蛋白潜在乙酰化位点在马铃薯Y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姬丽云;魏新钰;周令希;王凤龙;田延平;李向东
关键词:
-
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作者:方保停;李友军;闫广轩;李向东;任开明;胡川;周起辉;董誓言;赵凯男;黄明;程红建
关键词:耕作方式;旱地麦-玉轮作;小麦;氮素利用;硝态氮残留
-
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杨明达;张素瑜;李帅;郑东方;杨慎骄;关小康;王同朝
关键词:夏玉米;播种灌溉方式;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地下滴灌深播;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
油棕果实发育和采后脂肪酸合成转录代谢差异分析
作者:吴秋妃;杨程;张淑岩;韦露;冯美利;李睿;周丽霞;曹红星
关键词:油棕;游离脂肪酸;合成;转录组学;代谢组学
-
地下滴灌对冬小麦-夏玉米根系吸水特征的影响
作者:杨明达;张素瑜;杨慎骄;关小康;李帅;陈金平;王同朝
关键词:根系吸水速率;灌溉方式;累计根系吸水量;产量;水分利用
-
长期秸秆还田下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作者:郝永会;靳海洋;闫雅倩;李向东;郑飞;岳俊芹;张德奇;方保停;杨程;程红建;李春喜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还田;追氮量;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