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主要矮秆基因型及其育种利用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永萍

作者: 赵永萍;何瑞;袁俊秀;马瑞;倪胜利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矮秆基因;株高;分子标记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24 年 003 期

页码: 323-33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适当降低株高,增强品种抗旱性,提高品种丰产性是甘肃旱地冬小麦育种新策略。为了明确近20年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以及株高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6个主要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92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矮秆基因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均含有Rht-D1b基因,其次是Rht8、Rht13和Rht5(分布频率分别为59.8%、29.3%和10.9%),但并未检测到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3基因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山旱地品种(系)中,频率分别为16.7%和36.7%,Rht8主要分布在陇南川区品种(系)中,频率为77.4%。同时含有2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39份,分布频率为42.4%,其中Rht-D1b+Rht8的分布频率最高(33.7%);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25份,分布频率为27.2%,其中Rht-D1b+Rht8+Rht13的分布频率最高(19.6%);同时含有4个矮秆基因Rht-D1b+Rht5+Rht8+Rht13的材料只有1份,分布频率为1.1%。含多矮秆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在陇南川区的分布频率最高。结合表型鉴定,陇南山旱地、川区和陇东(平凉市和庆阳市)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平均株高分别是96.8、80.9和98.9 cm,变异范围分别在80.5~111.0、60.0~105.0和80.0~115.0 cm。对不同年份育成的冬小麦品种(系)株高分析发现,自2000年至2022年陇南山旱地、陇南川区和陇东区域推广应用品种(系)的株高分别下降了16.9%、15.2%和6.7%。不同矮秆基因组合在品种(系)中的降秆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Rht-D1b+Rht5+Rht8(20.5%)>Rht-D1b+Rht5+Rht8+Rht13(20.3%)>Rht-D1b+Rht8+Rht13(15.0%)>Rht-D1b+Rht5+Rht13(14.8%)>Rht-D1b+Rht8(10.1%)>Rht-D1b+Rht5(6.4%)>Rht-D1b+Rht13(1.1%)。多样化的矮秆基因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说明近年来旱地冬小麦育种在适当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品种丰产性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为进一步适当降低甘肃冬小麦品种株高的同时保持生产品种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 许琦,杨娜,柴永峰,杨淑巧,赵智勇,裴蕾,郭文治,刘跃鹏. 2014

[2]秋播冬麦区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频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张凯,兰素缺,金京京,张颖君,彭晓慧,李杏普,张业伦. 2023

[3]赤霉素敏感性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胚芽鞘长度和株高的效应. 唐娜,姜莹,何蓓如,胡银岗. 2009

[4]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品种(系)中3个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曹廷杰,张玉娥,胡卫国,杨剑,赵虹,王西成,周艳杰,赵群友,李会群. 2019

[5]直接导入农林10号矮秆基因于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 程治军. 1996

[6]直接导入农林10号矮秆基因地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 程治军. 1996

[7]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康苏花,兰素缺,李杏普,柏峰. 2010

[8]青海育成小麦5个主效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徐晶晶,蒋礼玲,马晓岗,宋娇. 2017

[9]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及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张立平,陈锋. 2003

[10]应用RFLP技术标记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的等位性. 李军,朱旭东,余立云,钱前,顾德法. 2000

[11]小麦Rht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兰素缺,李杏普. 2008

[12]普通小麦4个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牟丽明,田秀苓,刘丹,董亚超,何中虎. 2022

[13]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张立平,陈锋. 2003

[14]利用STS标记检测CIMMYT小麦品种(系)中Lr34/Yr18、Rht-B1b和Rht-D1b基因的分布. 梁丹,杨芳萍,何中虎,姚大年,夏先春. 2009

[15]小麦矮秆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赵和. 2004

[16]小麦优异矮源石矮2号衍生F2代矮秆基因检测及农艺性状分析. 王艳丽,隋建枢,陈天青,王伟,何庆才. 2022

[17]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检测及分布规律. 杨芳萍,郭莹,田媛媛,曹世勤,刘金栋,张雪婷,鲁清林,张文涛,王世红,虎梦霞,王雅美. 2024

[18]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杨松杰,张晓科,何中虎,夏先春,周阳. 2006

[19]四川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鉴定. 袁中伟,欧俊梅,任勇,杜小英,陶军,李生荣,刘登才. 2015

[20]Rht8、Rht10、Rht12矮杆基因对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杏普,兰素缺,张业伦,张京惠,冯延茹,刘书娥,Gale MD,Worland T J.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