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模式对褐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贵宗

作者: 张贵宗;蔡倩;白伟;梁文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种植模式;微生物特性;磷脂脂肪酸;土壤酶活性

期刊名称: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18 年 09 期

页码: 2663-26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酶活性是表明土壤肥力的重要敏感指标。本研究以辽西北褐土区设置的玉米等行距(对照)、二比空、三比空和大垄双行4种种植模式为对象,调查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褐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种植模式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中,细菌为优势类群,其中三比空、大垄双行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丛枝菌根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丰度均显著高于等行距和二比空模式;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土壤β-1,4-葡糖苷酶活性、腐生真菌丰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等行距种植模式,而酸性磷酸酶含量则显著低于等行距种植模式。相关分析表明:碱解氮含量与腐生真菌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大垄双行种植模式较高的腐生真菌丰度有利于分泌更多的β-1,4-葡糖苷酶,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碱解氮含量,进而促进碳氮循环过程,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分类号: S513`S154.3

  • 相关文献

[1]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张继光,郑林林,石屹,张忠锋,马兴华,申国明,冯俊喜,田雷. 2012

[2]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 2014

[3]贵州旱地菜-菜-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氮素养分的影响. 孟平红,郭惊涛,李桂莲,杨军,李从信,肖厚军. 2015

[4]风沙地花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与产量的变化研究. 蔡立夫. 2014

[5]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肃中部高寒区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罗影,王立光,陈军,叶春雷,张仁陟,罗俊杰. 2017

[6]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王峰,常云妮,孙君,吴志丹,陈玉真,江福英,余文权. 2024

[7]渗灌条件下果园覆盖的保水效果及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路超,李絮花,董静,宋震震,王洪飞,徐久凯. 2013

[8]新疆风干牛肉成熟过程中理化及微生物特性分析. 王俊钢,李宇辉,郭安民,韩冬印,刘成江. 2016

[9]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微生物特性及脱除苦马豆素乳酸菌的筛选. 陶雅,李峰,孙启忠,柳茜,高润,徐春城. 2018

[10]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王健波,张燕卿,严昌荣,刘恩科. 2013

[11]紫云英翻压对葡萄产量品质与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何春梅,钟少杰,严建辉,王飞,李昱,张辉,黄毅斌. 2018

[12]生物炭对东北农田黑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应用进展分析. 王怀鹏,姜辉,孙继英,王宇先,高盼,李明,尹雪巍,史乔丹,单莹,邱广伟. 2023

[13]呼伦贝尔人工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对无芒雀麦不同播种密度的响应. 李达,王笛,陈金强,辛晓平,徐丽君,杨桂霞,唐雪娟,郭明英. 2018

[14]籽粒苋与青贮玉米混贮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陶雅,李峰,高凤芹,徐春城,孙启忠. 2016

[15]短芒大麦草青贮微生物特性研究及优良乳酸菌筛选. 陶雅,李峰,高凤芹,孙启忠. 2015

[16]淡腌黄鱼在不同温度下贮藏的微生物及品质变化. 别春彦,许钟,杨宪时. 2005

[17]电子束辐照对冷鲜猪里脊肉品质及蛋白特性的影响. 程述震,刘伟,冯晓琳,张洁,林琼,解新方,王志东. 2017

[18]长期冬种绿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高菊生,郑圣先,聂军,徐明岗,谢坚,廖育林. 2011

[19]长期磷肥处理农田黑土细菌群落特征. 白震,张明,张旭东,朱平,彭畅. 2008

[20]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 谷岩,邱强,王振民,陈喜凤,吴春胜.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