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红叶基因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开发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春

作者: 李春;何振;刘小俊;梁根云;李艺凡;杨楠;蔡鹏;李跃建;房超;刘独臣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莴笋;红叶;图位克隆;分子标记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03 期

页码: 523-5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莴笋叶色变异的遗传基础,加速莴笋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通过构建红叶和绿叶莴笋杂交群体,分析遗传规律,利用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法精细定位并克隆了莴笋红叶基因Lactuca sativa Red Leaf 1(LsRL1),根据变异位点设计了分子标记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果]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2分离群体中红叶个体与绿叶个体的分离比为3∶1,说明研究中莴笋叶色表型受一个基因控制,且红叶相对于绿叶为显性性状.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将莴笋叶色基因LsRL1初步定位在莴笋第5染色体336.00 Mb到339.64 Mb的范围内.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进一步将LsRL1基因的范围缩小至2个Indel分子标记ls06和ls12之间的85.17 kb区间内,这一区间内包含2个基因LOC111892298和LOC111892911.亲本间差异位点分析将LsRL1的候选基因确定为LOC111892911,该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编码一个bHLH转录因子,参与花青素合成途径的调控.[结论]基于LsRL1基因在2个亲本间的插入缺失变异,我们开发了一个可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Indel标记,以加速红叶莴笋的育种进程.

分类号: S636.2

  • 相关文献

[1]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邹声浩,黄珊,郑燕梅,方珊如,施碧红. 2009

[2]图位克隆技术在玉米基因分离中的应用. 吕洪坤,郑军. 2013

[3]植物病原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段霞瑜,周益林. 2007

[4]棉花功能基因图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臧新山,王康文,张先亮,王雪平,王军,梁雨,裴小雨,任翔,吕宇龙,高宇,王星星,彭云玲,马雄风. 2023

[5]基于DNA分子标记的植物功能基因的分离策略. 宋小民,李宝光,黄冬华,谢启鑫,倪国平,张春. 2008

[6]芒果新品系红叶的选育. 张武,叶国聪,白明第,陆晓英,叶发祥,叶吉祥. 2020

[7]不同棉花品种早衰及红叶发生情况调查. 刘海洋,武刚,努尔孜亚,杨森. 2010

[8]早熟桃夏季红叶现象的生理机制研究. 谢智华,姜卫兵,韩键,彭丽丽,张斌斌,马瑞娟. 2012

[9]威宁高海拔地区夏秋莴笋品比试验. 余德明,董恩省,陈卫静,陈世雄,李桂莲,王天文. 2004

[10]莴笋中重金属的特征研究. 李传义,李其林,郑向群,曾荣,谢琳. 2007

[11]块根块茎维他灵在莴笋上应用的效果研究. 杨文飞,顾大路,朱云林,诸俊,赵建标,王伟中. 2007

[12]脑山地膜莴笋叶面肥试验初报. 田丰,张永成. 2001

[13]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营养效应的研究. 朱小梅,刘芳,吴家旺,王正银,向华辉,周长洪,洪立洲. 2008

[14]贵州高原夏秋莴笋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 董恩省,颜兴,王天文,李桂莲,何庆才. 2002

[15]莴笋烫漂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失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郑海鹰,傅玉颖,石玉刚,励建荣,郑海波. 2011

[16]控释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高海拔区夏莴笋生长发育的影响. 蒯佳琳,张玉鑫,王晓巍,张俊峰,马彦霞,于庆文. 2018

[17]莴笋炭疽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建议. 白滨,文朝慧,何苏琴. 2020

[18]不同栽培方式对莴笋产量的影响. 王克雄,吴利晓,张晓娟,秦爱红,关耀兵,张倩男. 2019

[19]莴笋炭疽病病原鉴定. 白滨,文朝慧,何苏琴,甘延林. 2019

[20]莴笋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吴利晓,王克雄,张晓娟,秦爱红,关耀兵,张倩男.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