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蚕豆烹饪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雅恬

作者: 陈雅恬;蔡雪梅;朱开宪;邓静;乔明锋;苗保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蚕豆;烹饪;正交试验;品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23 年 011 期

页码: 219-2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优化开花蚕豆烹饪工艺,选取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4个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并检测色差、质构、营养标签以及挥发性物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开花蚕豆最优工艺为:浸泡温度25℃、浸泡时间15 h、油炸温度180℃和油炸时间6 min。色差特征L*值71.05±1.22、a*值10.59±0.67、b*值29.31±1.46;质构特征酥脆性20.74±1.46 N、硬度26.67±1.33 N;营养标签每100 g开花蚕豆含能量1869.33±0.58 kJ、蛋白质18.83±0.40 g、脂肪26.93±0.21 g、碳水化合物33.40±0.10 g;GC-MS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苯及其衍生物、醇类、烯烃类等,其中空白组37种、最优组40种,两组共有挥发性物质2种,空白组特征物质为对异丙基甲苯,最优组的特征性物质为1-异丙烯基-3-甲基苯;GC-IMS共检测出5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醇类、酯类、杂环类等,其中空白组44种、最优组42种,共有挥发性物质29种;蚕豆烹饪后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酯类和醚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上升,GC-MS和GC-IMS检测结果一致。此工艺优化下的开花蚕豆色泽金黄,酥脆可口,具有丰富的风味物质。

分类号: TS214.9

  • 相关文献

[1]罗非鱼酶解液酵母发酵脱腥工艺及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李亚会,周伟,李积华,龚霄,曹玉坡,陆旭丽. 2021

[2]不同浸种处理对大粒蚕豆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 陈华,徐日荣,李爱萍,郑开斌. 2010

[3]荔枝汁结冰-解冻浓缩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 赵芳,曹清明,吴继军,徐玉娟,肖更生. 2012

[4]不同甜瓜品种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和风味物质分析. 李旺雄,唐中祺,程鸿,孔维萍,罗石磊. 2021

[5]马铃薯蚕豆间套作边行效应对马铃薯块茎品质影响研究. 李萍,张永成,田丰. 2012

[6]珠形绿茶做形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刘盼盼,郑鹏程,龚自明,冯琳,滕靖,高士伟,郑琳,王胜鹏,桂安辉,胡绍德. 2020

[7]低温真空油炸大蒜片的加工工艺. 朱红,钮福祥,孙健,王洪云,徐飞,岳瑞雪,张毅. 2017

[8]凝固型沙棘酸奶的研制及其评价. 林祥群,马彩梅,杨国江,吴宏,刘文玉. 2016

[9]植物乳杆菌发酵沙棘饮料的研制及其品质评价. 沈艾彬,姜继元,丁俊杰,贾文婷,张凯旋,刘皓玥,李宇辉. 2024

[10]不同烹饪对模拟毒死蜱豇豆中的慢性膳食暴露评估. 王向未,仇厚援,陈文学,张志恒,袁玉伟,吴莉宇,王强. 2013

[11]4种菊酯类农药残留在菜豆烹饪过程中的消解. 张洪,赵丽娟,秦曙,乔雄梧. 2008

[12]烹食过程对蔬菜中五种农药残留的动态影响. 王璐,罗铭,彭祎. 2014

[13]微波处理对食品风味及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崔亚鹏,张国治,张康逸. 2020

[14]烹饪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的比较分析. 应小川,窦艳君,刘云飞,黄亚冬,孟繁盛. 2019

[15]微波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纪民,李秉正,师德强,黄志民. 2020

[16]烹饪方式对克氏原螯虾中恩诺沙星残留的影响. 黄宣运,孔聪,史永富,张璇,黄冬梅,蔡友琼. 2020

[17]冷藏与家庭处理对黄瓜中7种农药残留的影响. 陈国峰,王乐凯,刘峰,张晓波,金海涛,任红波,马文琼. 2016

[18]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研究进展. 陈志强,徐志,冯信平,郇志博,宋稳成. 2013

[19]不同菜籽油食用感官评价与烹饪适应性探讨. 魏跃胜,戴涛,周琦,李茂顺. 2019

[20]餐前加工对辣椒中5种常见农药残留去除的影响. 徐志,陈志强,郇志博,冯信平.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