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胡洪林
作者: 胡洪林;王晓楠;李卓夫;孙连发;肖佳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玉米;单倍体;2,4-D首次处理时期
期刊名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5-9369
年卷期: 2007 年 38 卷 06 期
页码: 13-1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研究2,4-D首次处理时期对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效率的影响,将2个小麦基因型与1个玉米基因型进行远缘杂交,远缘杂交后,在2,4-D首次处理的时期上采用了4种不同的处理。结果表明,T1处理(授粉后1 h首次进行2,4-D穗下节注射子房滴注)的诱导效率明显优于其它处理,其单倍体植株获得率和获得效率分别为37.50%和3.33%。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蔡华,马传喜,司红起,乔玉强,陆维忠. 2006
[2]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李新华,孙永堂,孙桂芝,李若勤. 2004
[3]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蔡华,马传喜,周淼平,马鸿翔,陆维忠. 2004
[4]昆明自然条件下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初报. 顾坚,刘琨,李绍祥,田玉仙,杨和仙,单芹丽,杨木军. 2006
[5]小麦×玉米产生的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研究. 蔡华,马传喜,陆维忠. 2005
[6]提高小麦×玉米产生的单倍体成胚率的研究. 蔡华,马传喜,司红起,乔玉强,陆维忠. 2005
[7]小麦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叶春雷,王炜,杨随庄,罗俊杰,刘风,陈琛,李静雯. 2019
[8]花药培养技术在小麦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中的应用. 王炜,叶春雷,杨随庄,陈琛,罗俊杰. 2018
[9]K-19小麦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体系的研究. 程俊源,孙国庆,刘录祥,赵林姝,吕秀霞. 1996
[10]小麦淀粉品质改良途径及糯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 赵海滨,李集临,徐香玲,张春利,宋庆杰,张延滨,辛文利,肖志敏,孙连发,郭文义. 2005
[11]花药组织培养和小麦×玉米杂交技术应用于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比较研究. 李新华. 2005
[12]K-19小麦雄性不育-育性体系的研究. 程俊源,孙国庆,刘录祥,赵林姝,吕秀霞. 1996
[13]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李根英,孟庆华,隋新霞,管延安,黄承彦. 2003
[14]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及其应用. 董艳辉,于宇凤,赵兴华,王长彪,任永康,唐朝晖. 2014
[15]小麦花药培养的研究和应用. 王炜,陈琛,欧巧明,叶春雷,罗俊杰. 2016
[16]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马强,余国东,李伯群,任正隆,周凤云,李泽碧,廖敦秀. 2010
[17]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研究进展. 闫贵云,左静静,冯瑞云,霍利光,刘少翔,董明堂. 2015
[18]植物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耿帅锋,李洋,李晓华,刘少帅,李爱丽,毛龙. 2025
[19]单倍体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孙峰成,白晨,冯勇,赵瑞霞,苏二虎,张来厚,刘志雄,李强. 2009
[20]不同除草剂加倍玉米单倍体的效率. 惠国强,杜何为,杨小红,刘光辉,王振通,张义荣,郑艳萍,严建兵,张铭堂,李建生.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绵羊肺炎支原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王晓楠;张纹纹;陈思宇;单依依;陈益;李文良;程子龙;杨蕾蕾;王金泉;刘茂军
关键词:绵羊肺炎支原体;夹心ELISA;建立
-
179份高粱种质资源表型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付连双;和阳升;王欣晨;王晓楠;单大鹏;严洪冬;李祥羽;唐贵
关键词:高粱;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
不同类型钾肥对强筋小麦揉混仪参数的影响
作者:杨雪峰;宋维富;赵丽娟;刘东军;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张延滨;肖志敏;仇琳;白光宇;孙志玲;孙雪松;王晓楠;张宝辉
关键词:钾肥;小麦;揉混仪参数
-
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作者:杨雪峰;宋维富;刘东军;赵丽娟;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白光宇;孙雪松;仇琳;王晓楠
关键词:面包面条兼用;强筋小麦;品质;评价
-
KASP标记技术在作物基因定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越;孙宇峰;徐磊;王盼;边境;王晓楠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作物性状;遗传图谱;基因定位
-
不同类型钾肥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作者:杨雪峰;宋维富;赵丽娟;刘东军;仇琳;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张延滨;肖志敏;白光宇;孙雪松;孙志玲;王晓楠;张宝辉
关键词:钾肥;小麦;品质
-
Glu-D1d与Wx-B1b基因聚合在强筋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作者:杨雪峰;宋维富;刘东军;赵丽娟;宋庆杰;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白光宇;孙雪松;王晓楠
关键词:普通小麦;Glu-D1d;Wx-B1b;基因聚合;品质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