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造型白化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小琴

作者: 张小琴;罗金龙;李燕;梁思慧;刘忠英;沈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白化绿茶;造型;滋味化学成分;感官品质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24 年 003 期

页码: 855-86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造型白化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为开发白化茶树品种产品制定适宜的工艺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白化茶树品种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采用瓶式炒干机、双锅曲毫机和理条机3种设备分别制成卷曲形、颗粒形和松针形白化绿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检测茶叶常规品质成分、氨基酸组分和儿茶素组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筛选关键特征品质成分,通过感官审评方法评价茶叶品质并分析其与特征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颗粒形白化绿茶茶多酚含量17.69%、酚氨比2.70,显著低于松针形和卷曲形(P<0.05,下同),鲜甜味氨基酸总量23.16 mg/g、茶氨酸含量18.14 mg/g、谷氨酸含量1.26 mg/g、天冬氨酸含量1.74 mg/g、丙氨酸含量0.13 mg/g、苏氨酸含量0.33 mg/g、缬氨酸含量0.26 mg/g,均显著高于松针形,同时鲜甜味氨基酸占比最大(84.74%)、苦味氨基酸占比最小(11.23%).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不同造型白化绿茶差异品质成分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4个鲜甜味氨基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5个苦味氨基酸,甜略带苦味的脯氨酸和滋味未知的半胱氨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茶多酚3个酚类物质以及游离氨基酸和酚氨比;颗粒形白化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CG、茶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松针形和卷曲形.感官审评总分以颗粒形(92.83分)和松针形(92.34分)显著高于卷曲形(84.43分),滋味因子得分以颗粒形(28.15分)最高、松针形(27.65分)次之,外形、汤色和香气因子得分均以颗粒形和松针形显著高于卷曲形,叶底因子得分以松针形(9.23分)最高.滋味因子与半胱氨酸、ECG、CG呈显著正相关,与精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负相关.[结论]颗粒形白化绿茶鲜甜味氨基酸占比大,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较低,酯型儿茶素总量适中,在3种造型中滋味品质和综合品质最佳;松针形白化绿茶酯型儿茶素总量最高,苦味氨基酸总量最低,叶底得分最高,滋味得分次高,感官综合品质优于卷曲形.

分类号: S571.109.2

  • 相关文献

[1]高原优良盆景灌木匍匐Xun子开发技术. 王占林. 1999

[2]新型沼气池的设计与施工. 陈金波,钱蕾,林斌,钱午巧. 1999

[3]手工具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李艳,靳同红,牛宝振,徐楠. 2008

[4]清代合裆女裤的造型特征与制作工艺. 牛犁,张文翰,崔荣荣. 2016

[5]宝相花纹样的造型演变及其内涵. 梁惠娥,唐欢. 2018

[6]蒸青针形名茶造型与焙香关键技术研究. 周正科,袁林颖,钟应富,邓敏,敬廷桃. 2009

[7]曲面建模方法在数字植物中的应用与展望. 温维亮,郭新宇,陆声链,肖伯祥,赵春江. 2011

[8]近代女性倒大袖上衣的衣身造型研究. 宋雪,崔荣荣. 2017

[9]灵芝盆景造型新技术. 林佳,李昌发,唐利华. 2015

[10]援利比里亚大学芬德尔分校校舍项目建筑设计回望. 宋建华,任琦. 2011

[11]设计要素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设计有感. 连继城. 2010

[12]不同程度杀青对乌牛早乌龙茶造型的影响研究. 王振康,叶显崇,郑乃辉,高建克. 2008

[13]CO_2缓释剂在盆栽灵芝中应用初探. 张燕,陈娇娇,张贻意,陈罡. 2019

[14]蒸青针形名茶造型关键技术. 周正科,袁林颖,钟应富,敬廷桃,邓敏. 2008

[15]蒸青针形名茶造型与焙香技术研究. 周正科,袁林颖,钟应富,邓敏,敬廷桃. 2008

[16]千姿百态话插花. 昝俊华,吴纯清,程昌凤. 2007

[17]八种工夫红茶的茶汤色泽与感官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吴昊玥,潘科,陈贤明,龚正礼. 2015

[18]冲泡条件对永川秀芽感官品质的影响初探. 敬廷桃. 2009

[19]冲泡条件对永川秀芽感官品质的影响. 敬廷桃. 2009

[20]辐照对盐酸菜感官品质的影响. 陈梦玉,林平,林茂,龙明秀,陈曦,李国林.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