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采穗后不同植株部位饲用品质的变化及适宜收获方式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臣飞

作者: 董臣飞;许能祥;丁成龙;顾洪如;张文洁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鲜食玉米;秸秆;植株部位;收获方式;饲用品质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19 年 28 卷 010 期

页码: 166-1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江苏地区的鲜食玉米品种苏科糯5号,鲜穗采摘后秸秆继续在田间生长,分别在采穗后1、2和3周取样,研究采穗后秸秆不同节位茎秆、叶片和叶鞘的产量、饲用品质分布及变化规律,为选择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获时间、收割部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采穗后秸秆干物质产量升高,采穗2周后秸秆的干物质产量最高,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含量也达到最高,为39.56%,主要集中在穗位的倒6节及以下节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WSC)是NSC的主要成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随着时间的推迟持续升高,主要集中在基部节位;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以上部和中部茎节的叶片中含量高,但随着采穗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带穗的玉米秸秆产量随时间的推迟持续下降,NSC含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IVDMD)显著低于同时期采穗的秸秆(P<0.01),NDF含量显著高于采穗秸秆(P<0.01).因此,采穗有利于NSC在茎秆中的积累、干物质产量的提高和饲用品质的改善.在生产中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割利用期为鲜穗采摘后2周,收割高度可控制在倒10节以上.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C4牧草饲用成分在植株中的分布规律及其适宜刈割高度. 许能祥,董臣飞,张文洁,程云辉,顾洪如,丁成龙. 2021

[2]14个糜子品种秸秆饲用品质分析与评价. 闫锋. 2023

[3]西藏地区不同青稞品种秸秆饲用品质分析. 白婷,靳玉龙,朱明霞,王波,唐亚伟. 2019

[4]高寒沙地人工林的气流场特征与防风功能. 吴汪洋,张登山,田丽慧. 2020

[5]前置式大蒜收获帆的研发. 高清海,陈思刚. 2015

[6]收获时间与方式对黔油早2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黄泽素,代文东,王少铭,张超,唐容,李德珍. 2016

[7]玉米不同收获方式对种子活力等性状的影响. 李月明,郝楠,孙丽惠,孙楠,孙九超,王成. 2020

[8]大豆机械收获损失的研究现状. 刘基,金诚谦,梁苏宁,倪有亮. 2017

[9]油菜收获时间与方式对菜籽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金梅,吴崇友,汤庆. 2016

[10]4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子收获方法的研究. 刘波,孙启忠,刘富渊,张泽宏,王赟文. 2008

[11]收获方式对油菜收获损失构成特征的影响. 梁苏宁,沐森林,汤庆,张敏,吴崇友. 2018

[12]收获时期和方式对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凯,王湛,王勇,罗世武,杨军学,张尚沛,张晓娟. 2023

[13]不同收获方式对油菜子粒损失、含油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 陈尚洪,沈学善,蒋梁材,刘定辉. 2015

[14]籽粒大麻的机械收获与常用机型特点. 徐世良,王春海. 2021

[15]高粱、苏丹草及高粱-苏丹草杂交种产量和饲用品质的比较. 徐文华,王空军,王永军,赵久然,董树亭,胡昌浩. 2006

[16]施氮量及刈割间隔时间对玉草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柔屹,任勇,唐祈林,荣廷昭. 2009

[17]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李源,游永亮,武瑞鑫,刘贵波,赵海明. 2019

[18]猪粪沼液对籼稻农艺性状、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侯福银,陈应江,杨智青,金崇富,时凯,陈长宽,封功能,李洪山. 2019

[19]猪粪沼液替代尿素对籼稻生长性状、 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侯福银,杨智青,陈应江,金崇富,时凯,陈长宽,封功能. 2019

[20]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海河平原区的适应性评价. 赵海明,游永亮,李源,武瑞鑫,柴岳平,刘贵波.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