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黑土肥力与大豆产量及品质的通径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魏丹 1 ; 蔡姗姗 2 ; 王伟 3 ; 丁建莉 1 ; 金梁 1 ; 李玉梅 3 ; 李艳 4 ; 胡钰 4 ;

作者机构: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2.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4.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肥力;大豆产量;大豆品质;多元逐步回归;通径分析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21 年 001 期

页码: 89-9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析黑土肥力变化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大豆产量与品质,以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基础,以单施化肥(不施用有机物料)为对照,分别配施有机肥、秸秆、生物炭3种有机物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培肥措施下坡耕黑土肥力变化及其对大豆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培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8.23%~15.01%,大豆产量平均提升10.89%~19.00%,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1.24%~2.05%。有机碳对大豆产量的直接与间接综合作用较强;土壤肥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大豆品质,可联合解释大豆品质及产量性状变异性的78.0%~99.2%,但各肥力因子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不同。土壤全氮在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中体现为直接正效应(0.366),而在大豆籽粒脂肪、灰分含量中则呈直接负效应(-0.892,-0.270);速效钾在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中体现为较强的直接正效应(1.605,1.406),在大豆籽粒灰分含量中则呈直接负效应(-1.465)。三种培肥措施不同程度提升了土壤肥力、大豆产量及品质,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佳;土壤全氮、速效钾在蛋白质、脂肪、灰分3种大豆产量及大豆品质指标的变化中均起到了较强的主导作用,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全钾含量的直接及间接作用也是大豆产量及品质变异的主要作用因子。

  • 相关文献

[1]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崔喜安,姜宇,米刚,刘晓莉,马星竹,孙景玲. 2011

[2]人工诱变改良大豆品质的研究. 王培英,许德春,郭玉虹,孟丽芬,赵晓南. 2000

[3]大豆灰斑病病叶、病荚、病粒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黄春艳,马淑梅,朱传楹,李宝英. 2000

[4]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郭震华,赵桂范. 2021

[5]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王囡囡,朱凤莉,张春峰,贾会彬,朱宝国,孟庆英,宋英博,李于. 2016

[6]伏秋干旱影响不同垄作栽培的大豆产量. 董全中. 2009

[7]不同耕作措施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 张玉先,罗奥,祁倩倩,姜玉美,崔洪秋. 2010

[8]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英文). 林蔚刚,吴俊江,刘丽君,钟鹏,董德健,林相丰,孙长锁. 2010

[9]钛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初报. 郑铁军. 1993

[10]白浆土机械改良对土壤微生物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贾会彬,张春峰,于忠和,朱宝国,王囡囡. 2012

[11]生防菌BRF-1和BRF-2对大豆根腐病和产量的影响. 周克琴,韩秉进,张秋英,刘文志,宫学凯,李艳华,孟英,王光华. 2012

[12]不同耕作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宿庆瑞,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 2010

[13]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细菌群落特征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方海瑞,刘俊杰,陈雪丽,姜宇,刘株秀,顾海东,万书明,肖洋. 2024

[14]黑龙江省大豆产量的分时段监测预报. 杜懋国,邱振英,张广柱,李长祥,梁亚超. 1993

[15]除草剂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克勤. 2005

[16]坡度和耕作措施对土壤侵蚀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姜佰文,赵赛东,魏丹,金梁,李玉梅,郭文义,徐猛,张哲. 2015

[17]含CIMMYT种质的改良系的改良效果研究. 高明波,孙艳杰,金益,董玲,于天江. 2010

[18]三江平原稻瘟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顾鑫,丁俊杰,杨晓贺,姚亮亮,赵海红,刘伟,申宏波. 2018

[19]黑龙江省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刘嘉良,邓杰,于洋,陈卓,王霞,孙芳,高树仁. 2019

[20]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任洪雷,李春霞,龚士琛,李国良,付立新,扈光辉,王明泉,杨剑飞,孙岩,张宇.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