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大亚湾黑棘鲷的摄食习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郭家彤 1 ; 王腾 2 ; 陈得仿 2 ; 刘永 2 ; 全秋梅 2 ; 王九江 2 ; 李纯厚 2 ;

作者机构: 1.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珠江口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黑棘鲷;摄食习性;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8 期

页码: 1041-105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水生植物等8个类群,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42.41%),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黑棘鲷体长越长,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摄食强度也越大,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黑棘鲷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杨育凯,林黑着,王志勇,谢仰杰,郭奕惠,黄小林,李涛. 2020

[2]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研究. 李磊,陈栋,彭建新,张建明,王磊,陈帅,全为民,蒋玫,姜亚洲. 2018

[3]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中国花鲈和大黄鱼的诱集效果比较. 李磊,陈栋,彭建新,张建明,王磊,陈帅,全为民,蒋玫,姜亚洲. 2019

[4]水温和余氯对黑棘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晁敏,王云龙,沈新强. 2011

[5]胶州湾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的时空变化. 沃佳,徐宾铎,薛莹,任一平,张崇良. 2017

[6]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鱼类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与重叠. 李显森,于振海,孙珊,金显仕. 2013

[7]江苏近海北部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间变化. 沃佳,牟秀霞,徐宾铎,薛莹,张崇良,任一平. 2018

[8]基于鱼类多样性与生物完整性的海南岛南渡江河流健康评价. 余梵冬,顾党恩,佟延南,李芳远,申志新,朱海,潘贤辉,周康奇,马光明,王德强,胡隐昌. 2018

[9]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安传光,赵云龙,林凌,吕敢堂,陈亚瞿. 2007

[10]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2014

[11]长江春季禁渔对崇明北滩渔业群落的影响. 刘凯,张敏莹,徐东坡,段金荣,施炜纲. 2006

[12]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鱼类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 李显森,于振海,孙珊,金显仕. 2013

[13]长江上游宜宾江段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2015

[14]美洲黑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的研究. 张廷廷,陈超,邵彦翔,李炎璐,陈建国,孙涛. 2015

[15]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林楠,姜亚洲,袁兴伟,郭靖,凌建忠,杨林林,李圣法. 2013

[16]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胶州湾普氏栉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隋昊志,韩东燕,薛莹,麻秋云,徐宾铎,任一平. 2017

[17]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摄食习性. 林楠,王宇坛,陈渊戈,姜亚洲,袁兴伟,李圣法,凌建忠. 2017

[18]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王建锋,赵峰,宋超,杨刚,侯俊利,庄平. 2016

[19]南海鸢乌贼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龚玉艳,詹凤娉,杨玉滔,张鹏,孔啸兰,江艳娥,陈作志. 2016

[20]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颜云榕,王田田,侯刚,卢伙胜,金显仕.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