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杂交鲟"红嘴病"病原的分离及其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胡谋 1 ; 黄雷 1 ; 姚嘉赟 1 ; 徐洋 1 ; 蔺凌云 1 ; 沈锦玉 1 ; 许式见 2 ; 潘晓艺 1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鱼类健康与营养重点实验室/湖州市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2.农业农村部鲟鱼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杂交鲟;停乳链球菌;细菌鉴定;灭活疫苗;免疫作用

期刊名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ISSN: 1008-0589

年卷期: 2024 年 46 卷 010 期

页码: 1072-10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本研究对自然患“红嘴病”杂交鲟的肾脏、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将分离菌以1.0×10~7cfu/mL~1.0×10~3cfu/mL的剂量感染健康杂交鲟,每日观察并记录鲟鱼的活力和死亡数,感染后10 d对各组发病鱼剖检并再次分离病原菌。采用SPSS 19.0的概率单位图解法计算该分离菌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显示,从患病杂交鲟肾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革兰氏阳性菌株KS2,呈卵圆形或圆形,成双或成链状排列。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KS2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的生化特征一致;PCR结果显示,从分离菌中扩增到约1 500 bp的16S r RNA基因片段,其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达100%,二者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表明从杂交鲟中分离到一株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KS2株。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发病鲟鱼均出现嘴部充血肿胀、肛门红肿等“红嘴病”典型症状,并从濒死鲟鱼肾脏中分离的细菌与原感染菌的形态、生化特征均一致;经计算分离菌株KS2对杂交鲟的LD50为3.83×10~4cfu/mL。结合上述结果判定菌株KS2为杂交鲟发病的病原菌。利用0.5%甲醛制备KS2菌株灭活疫苗,经安全性检验合格后将其以两种剂量(灭活前分别为1.0×10~8cfu/mL及1.0×10~7cfu/mL的菌液)免疫杂交鲟,分别于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免疫球蛋白IgM的含量,免疫后90 d每组鱼分别经腹腔注射0.5 mL(1.0×10~7cfu/mL)停乳链球菌攻毒,通过观察记录10 d内鲟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计算疫苗的相对保护率(RPS),评估该疫苗在实验室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在田间试验中利用该灭活疫苗(1.0×10~8cfu/mL)免疫58 637尾杂交鲟,另将66 544尾鲟鱼作为空白对照组,统计患“红嘴病”死亡鲟鱼的数量,评估该疫苗在田间试验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60 d和90 d,免疫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IgM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且免疫后30 d~90 d,高剂量免疫组鲟鱼血清中上述两个指标的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攻毒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灭活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杂交鲟的RPS分别为75%、50%。灭活疫苗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杂交鲟因“红嘴病”死亡鲟鱼1 295尾,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的3 799尾,死亡率降低了3.5%。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是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对杂交鲟的致病性较强。首次制备鲟鱼源停乳链球菌灭活疫苗,通过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和田间免疫试验证明该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强,能够刺激鲟鱼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鲟鱼“红嘴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相关文献

[1]益生菌对水产动物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君,宋晓玲,陈志鑫. 2009

[2]停乳链球菌对日本沼虾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赵卫红,张凤英,於叶兵,王资生,齐志涛. 2015

[3]网箱养殖沉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孟霞,黄洪辉,贾晓平,古小莉. 2011

[4]养殖大菱鲆细菌性红体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董丽,王印庚,张正,曲江波,陈霞. 2009

[5]卵形鲳鲹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分离鉴定. 王瑞旋,冯娟,苏友禄,蓝祥宾,王江勇. 2010

[6]美洲鲥鱼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王会林,晋怀远,高晔,夏苏东,李杰. 2024

[7]绿鳍马面鲀与许氏平鲉杀鲑气单胞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晋怀远,刘耀宽,高晔,夏苏东,陈四清,莫照兰,边力,李杰. 2023

[8]引起养殖许氏平鲇死亡的鳗利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王庚申,王印庚,张正,廖梅杰,陈君,张辰仓,刘志伟,李德军. 2012

[9]广东省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柯剑,赵飞,罗理,姜兰,卢迈新,邹为民. 2010

[10]养殖大菱鲆的爱德华氏菌病. 王印庚,秦蕾,张正,马爱军,张立敬. 2007

[11]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病原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贾丹,史成银,黄倢,张庆利,万晓媛,许华,刘冉阳,王海波,郭程程,谢国驷. 2018

[12]引起养殖许氏平鲉死亡的鳗利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王庚申,王印庚,张正,廖梅杰,陈君. 2012

[13]1株军曹鱼病原弧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 郭明元,刘广锋,冯娟. 2006

[14]用膨化大豆代替豆粕对杂交鲟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王常安,周长海,徐奇友,许红,蒋树义,郑秋珊,孙大江. 2009

[15]杂交鲟幼鱼对几种外用消毒药物敏感度的研究. 刘晓勇,张颖,齐茜,张永旺,张洪玉,孙大江. 2011

[16]枯草芽孢杆菌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刘晓勇,张颖,齐茜,赵明军,麦丽开,孙大江. 2011

[17]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潘红艳,郭娇娇,杨虎,宫智勇,李谷. 2011

[18]“鲟龙1号”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高雪,张颖,纪锋,许式见,张永旺. 2019

[19]30种中草药对鲟鱼源海豚链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姚丽,董春燕,陈江凤,黎明,邵俭,安苗,王常安,王静波,程振涛,姜海波,文明. 2020

[20]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杂交鲟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王连生,吴俊光,徐奇友,王常安,李晋南,赵志刚,罗亮,都雪.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