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友订 1 ; 万邦惠 2 ; 张旭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超高产水稻;形态特征;理想株型;双季稻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05 年 19 卷 01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华南稻区新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 998、培杂 67 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广超 3 号、胜泰1号等6个材料抽穗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及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提出了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理想形态指标分别为:早季株高90~105 cm;每蔸茎数11~12条;剑叶长35~40 cm;剑叶宽2.1~2.2 cm;倒2叶长、宽为46~50 cm和1.8~2.1 cm;倒3叶长、宽为59~64 cm和1.4~1.9 cm;剑叶开张角7 ~14 ;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8 和20 ~33 。晚季株高95~100 cm;每蔸茎数9~15条;剑叶长30~41 cm;剑叶宽1.8~2.0 cm;倒2叶长、宽为53~61 cm、1.3~1.8 cm;倒3叶长、宽为52~58 cm、1.2~1.5 cm;剑叶开张角9 ~19 ;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5 ~37 、16 ~49 。同时测定了参试材料的主要生理性状,并对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的适宜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

  • 相关文献

[1]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分蘖盛期生理性状研究. 陈友订,万邦惠,张旭. 2004

[2]优质稻核心种质丰八占衍生系统的育种成效和理想株型模式研究.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缪若维. 2004

[3]理想株型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曹明龙,吕孝林,刘传光. 2005

[4]数字植物:科学内涵、瓶颈及发展策略. 朱新广,常天根,宋青峰,常硕其,王重荣,张国庆,郭亚,周少川. 2020

[5]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理想株型构建. 李宏,周少川,王家生,黄道强,卢德城. 2005

[6]华南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钟旭华,梁开明,潘俊峰,黄农荣,胡香玉,傅友强,彭碧琳. 2018

[7]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傅友强,FU Youqiang,ZHONG Xuhua,钟旭华,LIANG Kaiming,梁开明,PAN Junfeng. 2019

[8]"双季稻+"种植模式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的SWOT分析及对策. 何浩,黄庆,伍龙梅,张彬,何瑞毓,黄海鹏,林鸿生,王天平. 2021

[9]有机替代配方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吴腾飞,邓婷,李泽钰,曾招兵,张木,李海锋. 2024

[10]华南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CH_4和N_2O排放特征. 易琼,唐拴虎,逄玉万,黄旭,黄巧义,李苹,付弘婷,杨少海. 2014

[11]开放式增温对华南双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杨陶陶,邹积祥,伍龙梅,包晓哲,江瑜,张楠,张彬. 2023

[12]华南籼稻品种(系)稻米食味性状对施氮量的响应. 张兰兰,刘迪林,马晓智,霍兴,孔乐,柳武革,王丰. 2023

[13]双季稻施磷效果的差异. 黄振雄. 1991

[14]对华南双季稻作区一种水稻株型模式的研究. 高云,涂从勇. 2002

[15]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应用效果试验初报. 李锐,潘明波. 2000

[16]长期和短期减施磷肥对华南双季稻产量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潘俊峰,刘彦卓,梁开明,黄农荣,彭碧琳,傅友强,胡香玉,钟旭华,李妹娟,胡锐. 2022

[17]有机肥与石灰配施对华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 黄建凤,吴腾飞,叶芳,张木,逄玉万,吴昭云,肖勇,吴永沛,付弘婷,李苹. 2024

[18]断奶仔猪肠道屏障功能特征与评价. 郭棚,胡友军,蒋宗勇,林映才. 2011

[19]春石斛兰形态特征数量分析. CHEN He-ming,陈和明,ZHU G en-fa,朱根发,L(ü) Fu-bing. 2009

[20]红麻品种叶片形态、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研究. 梁肇均,宋佩文.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