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茶类制法对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化学模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林 1 ; 陈键 2 ; 王丽丽 2 ; 宋振硕 2 ; 尤志明 1 ;

作者机构: 1.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茶叶加工;茶叶种类;化学模式;茶多酚;游离氨基酸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1008-0384

年卷期: 2017 年 32 卷 03 期

页码: 287-29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 相关文献

[1]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 陈林,陈键,陈泉宾,张应根,宋振硕,王丽丽,尤志明. 2016

[2]绿色色香味形成的机理及其调控. 张文锦. 2001

[3]夏暑乌龙茶遮荫生理效应的研究. 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陈常颂,张应根,陈荣冰. (Mis

[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 林郑和. 2007

[5]茶多酚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林清霞,项丽慧,王丽丽,杨军国,陈林. 2019

[6]茶多酚纳米载体制备技术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林清霞,杨军国,宋振硕,王丽丽,陈林. 2018

[7]木质纤维素吸附分离法纯化茶多酚研究. 王秀萍,朱海燕,谢苏平. 2015

[8]改性桔皮膳食纤维吸附茶多酚的条件优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稳定性研究. 高慧颖,赖恭梯,官雪芳,郑亚凤,李舒婷,王琦. 2022

[9]茶叶中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丽丽,陈键,宋振硕,杨军国,陈林. 2013

[10]发酵鱼粉中寡肽的测定. 罗钦,罗土炎,宋永康,饶秋华,涂杰峰. 2012

[11]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游离氨基酸剖面分异的影响. 雷秀美,王飞,周碧青,杨文浩,聂三安,邢世和. 2019

[12]'立冬本'龙眼果实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测定与分析. 胡文舜,陈秀萍,郑少泉,陈发兴. 2020

[13]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羽毛粉碱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测定的影响. 林香信,颜孙安,钱爱萍,姚清华,宋永康. 2012

[14]鱼粉中寡肽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罗钦,陈人弼,宋永康. 2005

[15]枇杷花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组分差异. 张泽煌,邓朝军,周丹蓉,陈秀萍. 2011

[16]番木瓜两性株株性转化时温度对叶片内4种物质含量的影响. 熊月明. 2010

[17]麸酸有机复混肥对黄瓜产质、土壤游离氨基酸和微生物碳的影响. 何春梅,李昱,王飞,胡建明,李清华,林诚,林新坚. 2011

[18]不同蛋白酶酶解大豆蛋白的过程变化规律研究. 黄薇,宋永康,林虬,姚清华,林健. 2012

[19]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规律. 宋振硕,王丽丽,陈键,杨军国,张应根,陈林.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