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研究——Ⅰ.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地理分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洪德林 1 ; 汤玉庚 1 ;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性;育性恢复基因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1985 年 04 期

页码: 1-5

摘要: 研究了BT型、滇型、L型、印野型和野败型五个细胞质来源的粳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基因在云南稻区、太湖稻区、日本、意大利、美洲、非洲、澳洲等地的粳稻品种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供试粳稻品种中存在强弱程度不同的育性恢复基因,在所测的595个组合中,F_1恢复度在50%以上的占6.72%,其中有3个品种能使L型桂早生A或L型426A的育性恢复到70—80%;太湖地区供试粳稻品种所测的1146个组合中,恢复度在50%以上的组合占3.05%,有3个品种能使L426A或滇南粳34A的育性恢复到70—80%,国外粳稻品种所测的717个组合中,恢复度在50%以上的占5.02%,有15个品种能使L桂早生A或L72—7A或L426A育性恢复到70%以上。

  • 相关文献

[1]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研究——Ⅱ.恢复度的配合力及恢复基因的环境效应. 洪德林,汤玉庚. 1986

[2]甘蓝型油菜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RAPD标记. 张洁夫,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陈新军,高建芹. 2004

[3]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汤陵华,佐藤洋一郎,森岛启子. 2007

[4]不同粳稻品种组织培养力及愈伤组织细胞结构的比较. 李霞. 2012

[5]草鞋山遗址古代稻种类型. Tang Linghua,汤陵华,Y.I. Sato,佐藤洋一郎,T.T.Udatsu,宇田津徹朗,J.X.Sun. 2007

[6]南粳43亩产800公斤的氮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探讨. 仲维功,陈志德,杨杰,王军,王久龙,夏伍孝,万荣华,凌卫东. 2007

[7]江苏抗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陈涛,赵庆勇. 2010

[8]南粳43亩产800公斤的氮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探讨. 仲维功,陈志德,杨杰,王军,王久龙,夏伍孝,万荣华,凌卫东. 2007

[9]粳稻外观品质选择效果研究. 王才林,朱镇,张亚东,赵凌. 2006

[10]江淮稻区中熟中粳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和农艺性状演变特点分析. 徐大勇,吉建安,朱庆森. 2003

[11]粳稻外观品质选择效果研究. 王才林,朱镇,张亚东,赵凌. 2006

[12]吴江广福村遗址的古稻作研究. 王才林,丁金龙. 2007

[13]太湖地区水稻地方品种籼粳分类方法的比较. Tang Linghua,汤陵华,Sun Jiaxiang,孙加祥,Udatsu Tetsuro,宇田津徹朗,Sato Youitiro,佐藤洋一郎. 2007

[14]江苏高淳县薛城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 王才林,周裕兴,王志高,张金喜. 2007

[15]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陈涛,张巧凤,王才林. 2009

[16]不同粳稻品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情况的调查研究. 卢百关,方兆伟,刘汉青,樊技伟,任立凯,王学红,潘启民. 2006

[17]江苏不同熟期粳稻品种的齐穗期和安全播期预测. 张洪熙,张祖建,王才林,杨建昌,赵步洪,秦德荣,陈新红,王建平,孙菊英. 2013

[18]优质食味粳米镇稻10号超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 林添资,揭水通,龚红兵,景德道,刁立平,盛生兰. 2012

[19]江苏省杂交粳稃丰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孙克新. 1999

[20]籼三系强优恢复系育的有效途径-籼掺粳恢恢交低世代测鉴. 姚立生,高恒广.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