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传统鱼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及对其挥发性风味形成的影响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春生 1 ; 王悦齐 1 ; 李来好 1 ; 陈胜军 1 ; 吴燕燕 1 ; 胡晓 1 ; 荣辉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鱼露;细菌群落;细菌多样性;挥发性风味;高通量测序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18 年 24 期

页码: 85-92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传统鱼露发酵过程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结果显示,鱼露细菌种类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在发酵时间6个月达到最大(312种),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至12个月,菌群多样性有所下降但菌群间差异性变小。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鱼露整个发酵过程中最主要的门。盐厌氧菌属(Haloanaerobium)是鱼露发酵过程中最主要的属,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其相对丰度先上升而后下降。与发酵初期(0个月)相比,发酵中后期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最为显著;发酵末期(12个月),Halomonas成为优势菌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检测出醛、醇、酮、酯、烃、酸、含氮化合物7大类共54种挥发性化合物,并根据气味活性值(≥1)筛选到9种主体呈香风味化合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alanaerobium和Halomonas与多种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对鱼露特殊的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相关文献

[1]蓝藻水华发生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李建松,王广军,龚望宝,余德光,谢骏,郁二蒙,魏南,夏耘,李志斐. 2017

[2]养殖水体细菌菌群结构对凡纳滨对虾健康的指示作用. 孙真,刘一萌,高鹏程,周凯,么宗利,来琦芳. 2023

[3]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干条斑紫菜及海苔的细菌多样性与优势菌. 江姗,李娜,戴卫平,郭莹莹,黄宇川,姚琳,朱文嘉,曲梦,江艳华,王联珠. 2024

[4]基于GC-MS联用技术分析传统鱼露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脂肪酸组分变化. 王悦齐,李春生,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吴燕燕,赵永强,魏涯. 2018

[5]鱼露制曲工艺优化及对草鱼下脚料的发酵作用. 蒋慧亮,李学英,王正云,王善宇,陈桂花. 2019

[6]鱼露中章鱼胺的分离提取研究. 曲映红,刘志东,陈舜胜. 2013

[7]利用茎柔鱼废弃物酿制鱼露的研究. 曲映红,刘志东,陈舜胜. 2014

[8]鱼露中高产蛋白酶耐盐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李文静,李春生,李来好,王悦齐,陈胜军,杨少玲. 2021

[9]发酵盐厌氧菌YL9-2对鱼露发酵过程中品质和风味的改善作用. 李文静,李春生,王悦齐,陈胜军,赵永强,吴燕燕,李来好. 2022

[10]鱼露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江津津,梁兰兰,林婉玲,林金莺. 2017

[11]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鱼露与鱼酿酱油的品质分析. 赵玲,刘淇,曹荣. 2015

[12]响应面法优化海鲈鱼片脱腥工艺. 张海燕,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林婉玲,胡晓,魏涯. 2019

[13]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舌分析不同处理秋刀鱼烤后的风味特征. 赵玲,王琳,曹荣,刘淇,王善宇,胡梦月. 2024

[14]刺参养殖池环境细菌群落对底质改良剂的响应. 李晓龙,李秋芬,姜娓娓,刘淮德,王晓红,宋娴丽,安鑫龙. 2015

[15]刺参消化道内含物细菌群落组成的PCR-DGGE分析. 高菲,孙慧玲,许强,谭杰,燕敬平,王清印. 2010

[16]象山港中部养殖区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其在生境修复过程中的变化. 李秋芬,有小娟,张艳,毛玉泽,焦海峰. 2013

[17]基于超声波定位技术的流化床生物滤器研发与性能分析. 张海耿,刘安东,徐金铖,高霞婷,张宇雷. 2023

[18]不同养殖方式对鳙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夏耘,余德光,谢骏,王广军,郁二蒙,谢瑞涛. 2017

[19]磺胺甲吧恶唑对罗非鱼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影响. 张石云,宋超,董欣悦,范立民,张聪,裘丽萍,陈家长. 2019

[20]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 张龙,陈钊,汪鲁,陈世波,张鹏,曲克明,李秋芬,朱建新.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