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雪晴 1 ; 齐国君 2 ; 赵秀兰 3 ; 吕华 4 ; 尹艳琼 1 ; 李向永 1 ; 李秋阳 3 ; 谌爱东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跨境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3.沧源县植保植检站

4.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滇西南;白背飞虱;种群特征;影响因子

期刊名称: 环境昆虫学报

ISSN: 1674-0858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365-3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滇西南沧源县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2019年通过灯诱监测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沧源县白背飞虱的越冬种群、灯诱种群及田间种群发生特征,并对白背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白背飞虱以成、若虫在再生稻、落粒稻上越冬,越冬虫量最高可达1 600头/667 m2,越冬虫量大小与冬季极端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3);(2)白背飞虱灯诱高峰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7月上旬以及9月,灯诱峰期和诱虫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差异较大;随着白背飞虱不断迁入,田间白背飞虱种群呈增长趋势,一般于5月底至6月初田间种群数量最大,构成田间种群的危害高峰,而水稻抽穗之后,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向外迁出,9月水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外地回迁的灯诱峰次虽虫量较大,但对当地水稻威胁较小;(3)沧源县白背飞虱田间最大虫量与5月累积灯诱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70),与越冬虫量以及3、4月累积灯诱虫量无显著关系,5月累积灯诱量又与5月降雨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8),说明5月迁入虫源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为害的关键因素。明确滇西南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当地白背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相关文献

[1]中山市农业鼠害的灾变规律与防控对策的研究. 林森馨,姚丹丹,梁文立,张金妹,林伟松,冯志勇. 2007

[2]白背飞虱的迁飞生物学:安徽潜山个例分析. 杨帆,郑大兵,赵习,王丽,徐杨洋,齐国君,徐劲峰,吴彩玲,张孝羲,程遐年,翟保平. 2011

[3]白背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的发生特征. 尹艳琼,齐国君,李向永,赵雪晴,谌爱东. 2021

[4]烯啶虫胺对稻飞虱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试验. 肖汉祥,李燕芳,张扬,廖永林,张振飞. 2013

[5]我国新育成水稻品种(材料)抗病虫性与米质的评价研究. 孙国昌,闵捷,吕仲贤,朱小源,肖放华,袁筱萍,沈君辉,毛雪琴,王汉荣,赵新华,杨祁云,陈能. 2003

[6]2007-2012年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周小武,齐国君. 2016

[7]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陈建松,周炼,张师睿,杨武,秦碧霞,赵均良. 2023

[8]广东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李燕芳,李怡峰,张振飞,张扬,肖汉祥. 2016

[9]广东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析. 王政,齐国君,吕利华,胡芊,袁维熙. 2011

[10]白背飞虱可能与吡蚜酮抗性相关的蛋白质组学. 凌善锋,肖汉祥,简清梅,Nhuan P.Nghiem,张润杰,李燕芳. 2017

[11]我国新育成水稻品种(材料)抗病虫性与米质的评价研究. 孙国昌,闵捷,吕仲贤,朱小源,肖放华,袁筱萍,沈君辉,毛雪琴,王汉荣,赵新华,杨祁云,陈能. 2003

[12]水稻带药移栽对分蘖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廖永林,李燕芳,刘明津,肖汉祥,张振飞,张扬,朱均权. 2013

[13]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鱼塘监控系统. 闫敏杰,夏宁,侯春生,甘阳英. 2010

[14]不同基质对盆栽闭鞘姜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刘晓荣,欧成宇,李冬梅,刘小飞. 2017

[15]广东客家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卓敏,陈栋,王秋霜,肖力争.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