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耗水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永辉 1 ; 武继承 2 ; 张洁梅 2 ; 潘晓莹 2 ; 王越 2 ; 何方 2 ; 韩伟锋 3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观测实验站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观测实验站

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观测实验站;

关键词: 土壤结构改良;保墒耕作;小麦;玉米;耗水特征;周年水分利用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7 年 03 期

页码: 103-1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土壤结构改良与保墒耕作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的作用机制。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保水剂、有机肥、免耕、深松、深松+秸秆覆盖等措施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耗水特征、光合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覆盖在小麦生育期内储水量较高。从小麦播种-返青期,深松+秸秆覆盖处理的耗水量最低。而在返青-拔节期,该处理最大,而其在孕穗-抽穗期的耗水量却最低。在拔节-孕穗期,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在抽穗-灌浆期,其耗水量最小。在灌浆-收获期,秸秆还田和保水剂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水剂和免耕处理的耗水量较其他处理低。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和玉米的光合生理特征,促进了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各处理中,以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布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8.3%和20.0%。以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了21.6%和23.8%。而深松处理的小麦-玉米复合产量最高,其次为免耕处理,其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增产14.9%和14.3%。而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的总水分生产效率较其他处理高,分别较常规耕作处理提高了18.5%和18.1%。说明深松和免耕处理更利于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产。

  • 相关文献

[1]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徐为霞,潘晓莹,张洁梅,高翠民,何方,王越. 2019

[2]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YANG Yong-hui,杨永辉,WU Ji-cheng,武继承. 2014

[3]不同灌溉方式水肥一体化对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效的影响. PAN Xiaoying,潘晓莹,WU Jicheng,武继承,YANG Yonghui,杨永辉,WANG Yue,王越,GAO Cuimin. 2019

[4]不同灌溉方式水肥组合对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效的影响研究. WU Jicheng,武继承,YANG Yonghui,杨永辉,PAN Xiaoying,潘晓莹,ZHANG Jiemei,张洁梅. 2016

[5]测墒灌溉对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Wu Ji-cheng,武继承,Yang Yong-hui,杨永辉,Pan Xiao-ying,潘晓莹,Zhang Jie-mei,张洁梅,He Fang,何方. 2016

[6]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小麦-玉米节水增效的影响. WU Jicheng,武继承,YANG Yonghui,杨永辉. 2015

[7]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镰刀菌的侵染循环. 郝俊杰. 2016

[8]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何方. 2010

[9]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的节水增产效应. 武继承,杨永辉,潘晓莹,丁晋利,韩伟锋,何方. 2017

[10]丘陵旱地一年两熟制条件下小麦、玉米阶段耗水量研究. 杨占平,薛毅芳,李保昌,史福刚,张新文. 2010

[11]冬小麦、夏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孙克刚,杨焕焕,张琨,和爱玲,杜君. 2017

[12]玉米和小麦对黏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陈琦,段云,徐永伟,陈莉,沈海龙,刘迪,范志业,侯艳红,黄建荣,李世民. 2021

[13]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潘晓莹,武继承,杨永辉,高翠民,张洁梅,王越,何方. 2020

[14]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邵运辉,吕军杰,李俊红,丁志强,张洁,姚宇卿,李向东. 2020

[15]草地贪夜蛾在小麦和不同玉米品种上的种群适合度比较. 孙悦,刘晓光,吕国强,郝学政,李书华,李国平,封洪强. 2020

[16]小麦-玉米周年轮作制下的控释肥及控释BB肥肥效试验研究. 孙克刚,和爱玲,李丙奇,胡颖. 2009

[17]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优化施肥试验. 张翔,朱洪勋,孙春河. 1999

[18]潮土小麦和玉米Olsen-P农学阈值及其差异分析. 郭斗斗,黄绍敏,张水清,张珂珂,宋晓. 2017

[19]不同保墒与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对土壤结构及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赵世伟,潘晓莹,张洁梅,高翠民,王越,何方. 2018

[20]基于WCSODS和MCSODS的后茬夏玉米品种选择. 赵巧丽,郑国清,胡峰,冯晓.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