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干旱、半干旱”区高粱栽培模式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曹昌林 1 ; 宋旭东 1 ; 董良利 1 ; 吕慧卿 1 ; 郝志萍 1 ;

作者机构: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高粱;栽培模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9 年 25 卷 14 期

页码: 126-1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了解决当前高粱生产中的缺陷,充分发挥高粱在旱作作物中的高产作用,寻求适应该区种植的新模式,应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从耕作、施肥以及施肥量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以"施肥制度、耕作制度的改革"为中心,结合品种优选的"两改一优"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式比传统种植0~20cm土壤耕层水分提高31.16%~35.55%,产量增加27.69%~28.71%,氮素表观利用率提高4.18%~5.26%,氮素农学利用率增加9.25~10.11kg/kg,氮素生理利用率增加17.72~17.97kg/kg,水分利用率提高24.52%~27.38%。

  • 相关文献

[1]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董二伟,王劲松,焦晓燕,武爱莲,南江宽,郭珺,王立革. 2019

[2]不同灌溉时期和施氮量对高粱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王劲松,焦晓燕,董二伟,王彬,武爱莲,韩雄,郭珺,王立革. 2016

[3]覆盖淀粉—聚乙烯膜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王笳,周柏玲,安鸣,邓晓燕,丁玉川,黄学芳,王东峰,赵联甲. 1997

[4]晋南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布局调控方法研究. 姚建民,姚明亭. 1991

[5]瘠薄旱地玉米增产与培肥体系研究. 苏书文,白琪林,郭新林. 1993

[6]春甘蓝套种玉米复栽秋甘蓝栽培模式. 曹建琴,王静,顾蓉. 2017

[7]不同种植方式和亏缺灌溉对设施黄瓜生理特性及WUE的影响. 毛丽萍,赵婧,仪泽会,王立革,焦晓燕. 2020

[8]谷子(粟)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对产量的贡献. 古世禄,马建萍. 2002

[9]玉米栽培模式与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宛莉,刘恩科,李来福,杜瑞卿,杨建伟. 2014

[10]水分亏缺和栽培模式对设施黄瓜根系分布的影响. 毛丽萍,赵婧,仪泽会,王立革,焦晓燕. 2020

[11]玉米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分析. 焦建伟,邢荣平,郭贵青,武海丽,徐嘉. 2019

[12]晋南盆地双高田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 段运平,杜建中,刘守渠. 1992

[13]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 陈斌,李青,韩鹏远,赵毅,李云霞. 2016

[14]不同栽培模式对晋东南山区玉米生长的影响. 连培红,张文忠,芦明,王慧慧,申海斌. 2017

[15]高粱种质资源不同贮藏年份的生活力及生理特性研究. 乔燕祥,周建萍,温琪汾,赵卫红. 2012

[16]晋杂18号高粱杂交制种技术. 杨伟,王呈祥,白志良,刘勇. 2005

[17]高粱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赵威军. 2004

[18]体细胞克隆变异在高粱改良中的应用. 王良群. 2004

[19]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及存在问题与展望. 柳青山. 2004

[20]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与展望. 程庆军.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