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ZmHsf04基因的克隆和特性及其对耐热性的调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赵立娜 1 ; 张华宁 2 ; 段硕楠 2 ; 郭秀林 2 ; 李国良 3 ;

作者机构: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植物转基因中心重点实验室;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植物转基因中心重点实验室;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植物转基因中心重点实验室;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玉米;热激转录因子ZmHsf04;亚细胞定位;耐热性

期刊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ISSN: 1674-7968

年卷期: 2017 年 09 期

页码: 1411-14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能够与热激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热激元件结合而直接启动热激反应,因此成为热胁迫下基因转录激活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调控因子。前人推测玉米(Zea mays)中至少有30个Hsf家族成员,其中A族18个,A2亚族4个。本实验室在前期对A1亚族Zm Hsf06结构、特性及其抗旱耐热性功能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同源克隆技术,从玉米幼叶中克隆获得A2亚族基因ZmHsf04(Gen Bank登录号:GRMZM2G010871_P01)的完整编码序列,序列全长1 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结构包含Hsf家族DNA结合结构域,含有核定位信号(KRKELEDTISKKRRR)、核输出信号(LAQQLGYL)和激活结构域(LKMFESGVLN)等完整的功能结构域。蛋白序列与高粱(Sorghum bicolor)SORBIDRAFT_01g021490的同源性最高,达90%。荧光定量分析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ZmHsf04在玉米多个组织器官中表达,幼嫩花粉中表达较高,约为幼嫩根系对照的16倍;ZmHsf04的表达水平受42℃热胁迫和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显著上调,最高表达量达正常对照的340倍,叶片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0 min和24 h;ZmHsf04也受水杨酸(SA)和H2O2上调表达,上调幅度低于热处理,最高表达量不超过12倍,显著低于热激或ABA处理,峰值出现相对滞后;用SA和H2O2分别预处理再热激,ZmHsf04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通过在洋葱(Allium cepa)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并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荧光发现,ZmHsf04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将ZmHsf04转化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并进行50℃水浴热胁迫处理发现,ZmHsf04在酵母中可被半乳糖诱导蛋白表达,热胁迫同时降低正常和转ZmHsf04酵母的生长势,但与转空载体对照相比,转ZmHsf04基因酵母表现更强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ZmHsf04在植株花粉发育和热胁迫响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ZmHsf04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 相关文献

[1]玉米热激转录因子基因ZmHsf25的克隆、特性与耐热性功能分析. 赵立娜,段硕楠,张华宁,郭秀林,李国良. 2017

[2]小麦热激转录因子基因TaHsfB2d的克隆和特性及其对耐热性的调控. 赵立娜,刘子会,段硕楠,张园园,李国良,郭秀林. 2018

[3]小麦热激转录因子基因TaHsfA2e特性及耐热性功能初探. 张玉杰,张园园,张华宁,秦宁,李国良,郭秀林. 2018

[4]小麦热激转录因子基因TaHsfA2e特性及耐热性功能初探. 张玉杰,张园园,张华宁,秦宁,李国良,郭秀林. 2018

[5]玉米热激转录因子ZmHsf06的耐热功能及其调控通路研究. 李冉,马贞玉,张世昌,李国良,孟祥照,段硕楠,刘子会,吕爱枝,郭秀林,张华宁. 2024

[6]不同番茄品种耐热性及耐热机理研究. 董灵迪,石琳琪,焦永刚,郭敬华,申书兴. 2009

[7]灌浆中后期高温对小麦黏度的影响及品种耐热性研究.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 2019

[8]小麦耐热分子标记Xwmc44的鉴定及分析. 刘子会,刘畅,彭义峰,李国良,张华宁,张红梅,段硕楠,郭秀林. 2021

[9]小麦籽粒性状热感指数相关分子标记的鉴定及分析. 邵雪飞,李国良,杨阳,付才,李孟军,赵敏,刘子会. 2021

[10]小麦种质资源耐热性评价. 王小波,关攀锋,辛明明,汪永法,陈希勇,赵爱菊,刘曼双,李红霞,张明义,逯腊虎,魏亦勤,刘旺清,张金波,倪中福,姚颖垠,胡兆荣,彭惠茹,孙其信. 2019

[11]小麦的热击蛋白及耐热性的获得. 周人纲,樊志和,李晓芝,王占武,韩炜. 1994

[12]小麦部分多基因家族的基因表达与耐热性获得的关系. 赵爱菊,李亚军,高增玉,刘玉萍,陈希勇. 2008

[13]小麦耐热性获得和耐热性表现关系的研究. 陈希勇,李亚军,高增玉,田胜民. 2003

[14]持续高温对大豆品种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宋晓昆,胡燕金,闫龙,冯燕,荆慧贤,赵青松,杨春燕. 2009

[15]高温锻炼对小麦细胞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周人纲,樊志和,李晓芝,王占武,韩炜. 1993

[16]高温逆境下嫁接番茄生长发育及耐热性研究. 董灵迪,石琳琪,郭敬华. 2010

[17]阶段高温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耐热性差异研究. 曹彩云,党红凯,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 2020

[18]小麦耐热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 陈希勇,赵爱菊,李亚军,刘玉萍. 2007

[19]钙-钙调素与小麦苗中热激蛋白的诱导. 樊志和,周人纲,李晓芝,白娟. 2000

[20]小麦热激转录因子TaHsfA1亚家族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耐热性分析. 刘然,孟祥照,苑赛男,李国良,杨阳,段硕楠,张华宁,郭秀林.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