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转录组挖掘蕉城苦茶苦茶碱合成相关基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潇敏 1 ; 王鹏杰 1 ; 王淑燕 1 ; 杨如兴 2 ; 孙君 2 ; 郭永春 1 ; 陈雪津 1 ; 赵峰 3 ; 叶乃兴 1 ;

作者机构: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3.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关键词: 茶树;蕉城苦茶;苦茶碱;咖啡碱;转录组分析

期刊名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SSN: 1006-687X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1382-13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茶树苦茶碱积累的分子机制,以福建省发现的首个含有苦茶碱的茶树种质资源蕉城苦茶为供试材料,并以福鼎大白茶为参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其生物碱组分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蕉城苦茶的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且以苦茶碱为主(苦茶碱含量25.0±0.06 g/kg),而福鼎大白茶未检出苦茶碱.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48条苦茶碱合成相关的基因序列,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其聚焦至4个代谢通路,分别是鸟嘌呤降解途径、腺嘌呤降解途径、咖啡碱合成途径以及咖啡碱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蕉城苦茶中,尿酸氧化酶UOX(TEA012458)表达量相对较高,咖啡碱合成酶TCS(TEA030024)表达量相对较低.本研究表明鸟嘌呤和腺嘌呤降解途径、咖啡碱代谢相关途径是影响茶树苦茶碱合成的重要代谢通路,其中尿酸氧化酶UOX(TEA012458)和咖啡碱合成酶TCS(TEA030024)可能为调控苦茶碱合成的候选基因,该结果可为探明茶树苦茶碱的生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图5表4参32)

  • 相关文献

[1]植物中的咖啡碱:从合成途径研究到转基因作物. 孔祥瑞,杨军,王让剑. 2012

[2]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张亚真,钟思彤,陈志辉,孔祥瑞,单睿阳,郑士琴,余文权,陈常颂. 2024

[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 林郑和. 2007

[4]大孔吸附树脂富集速溶茶中咖啡碱的研究. 杨军国,吴劼,陈宏坤,陈林. 2017

[5]大孔吸附树脂富集速溶茶中咖啡碱的研究. 杨军国,吴劼,陈宏坤,陈林. 2017

[6]荷兰鸢尾‘玉妃’花色变异关键结构基因分析. 林兵,陈艺荃,钟淮钦,叶秀仙,樊荣辉. 2021

[7]荷兰鸢尾突变株'紫韵'的花色突变相关机理分析. 林兵,陈艺荃,方能炎,钟淮钦,叶秀仙,樊荣辉. 2021

[8]基于转录组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广叶绣球菌木质纤维素降解特性分析. 肖冬来,马璐,杨驰,刘晓瑜,林辉,江晓凌. 2023

[9]叶面分离Bt及对茶树主要害虫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张灵玲,林晶,骆兰,方昉,黄天培,徐金汉,吴光远,王庆森,关雄. 2005

[10]乌龙茶品系比较鉴定与选择. 郭吉春,叶乃兴,何孝延,黄修岩. 1994

[11]试论茶树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选择. 叶乃兴,郭吉春. 1995

[12]茶叶蒸青固样时间控制的研究初报. 杨如兴,张文锦,玉振康,陈志辉,钟美娇. 1999

[13]乌龙茶品种花器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郭吉春,叶乃兴,胡晓东. 1992

[14]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茶树回交1代部分遗传图谱. 黄福平,梁月荣,陆建良,陈荣冰. 2006

[15]茶树芽叶性状与修剪生物重的关联性分析. 张文锦,杨如兴,林淑冰,廖剑秋. 1999

[16]乌龙茶品种鲜叶产量的遗传参数与选择的关系. 郭吉春,叶乃兴,何孝延. 1992

[17]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陈志辉. 2004

[18]福建茶树品种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叶乃兴,郭吉春. 1997

[19]施钾对茶树幼苗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陈常颂,王秀萍,林郑和,钟秋生,余文权. 2015

[20]灰色关联分析在茶树品种研究中的应用. 杨如兴,张文锦,廖剑秋.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