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潘遵谱 1 ; 许学前 1 ; 吴敬民 1 ;
作者机构: 1.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免耕法;稻麦轮作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1986 年 04 期
页码: 1-7
摘要: 七十年代,江苏太湖地区双、三熟制和机耕面积较大。在土壤耕作上有多耕多耙,种稻带水旋耕,种麦烂耕烂旋烂种等不合理做法。生产上出现了土壤物理性状变差,渍害较重、青泥化明显、秋耕作业困难、整地质量不良、影响三麦稳产增产等情况。目前双、三熟制面积有较多下降,但这些情况仍然存在。针对这一问题,1980年起,我们在该地区主要类型的水稻土上,研究了免耕法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免耕后土壤肥力演变和作物产量变化的趋势,并讨论改进土壤耕作技术的途径。
- 相关文献
[1]长期定位施肥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蒋敏,沈明星,施林林,沈新平,戴其根. 2013
[2]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施林林,沈明星,蒋敏,陆长婴,王海侯,吴彤东,周新伟,沈新平. 2013
[3]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典型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研究. 马力,杨林章,沈明星,夏立忠,李运东,刘国华,殷士学. 2011
[4]稻麦两熟农田径流养分循环利用模式的能值分析与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朱冰莹,陈留根,盛婧,郑建初. 2019
[5]生物炭缓解稻麦轮作区小麦渍害胁迫的作用. 刘杨,刘晓宇,石春林,宣守丽,孙彬. 2017
[6]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渍害胁迫下稻麦轮作土壤的影响. 刘晓宇,刘杨,冯彦房,陈寅,石春林. 2021
[7]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王志明,李生秀. 2000
[8]猪粪沼液施用对稻、麦产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黄红英,曹金留,常志州,曹云. 2013
[9]连续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 孙国峰,陈留根,刘红江,张岳芳,盛婧,郑建初. 2017
[10]缓释氮肥运筹对稻麦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许仙菊,马洪波,宁运旺,汪吉东,张永春. 2016
[11]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氮素肥力的影响. 高亚军,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李生秀. 2000
[12]太湖地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孙小祥,常志州,靳红梅,沈明星,陆长婴,王海候. 2017
[13]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及结构的影响. 胡乃娟,张四伟,杨敏芳,顾克军,韩新忠,张政文,卞新民,朱利群. 2013
[14]长江下游典型稻麦轮作农田作物生产的限制养分分析. 张国发,侯朋福,章建伟,周燕,徐磊,李刚华,丁艳锋. 2022
[15]稻麦轮作制中的钾肥运筹效益. 朱培立,黄东迈,余晓鹤,王家骧,储国良,顾志权. 2000
[16]不同熟化垫料替代比例对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及重金属的影响. 张霞,李健,潘孝青,邵乐,秦枫,翟频,杨杰,顾洪如. 2021
[17]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浦汉春,陈留根,任立凯,秦裕营,梁长东,谭一罗,苏文英,刘红江,杨和川. 2018
[18]猪粪沼液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黄红英,曹金留,靳红梅,常志州. 2011
[19]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孙小祥,常志州,杨桂山,徐昔保. 2015
[20]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盛婧,陈留根,朱普平.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作者:王振忠;吴敬民;陈留根;朱普平
关键词:稻麦两熟;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增产培肥效果
-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增产及培肥效果研究
作者: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关键词:
-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作者: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关键词:秸秆直接还田;生产能力;持续高效
-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的培肥效应
作者:钱永根;赵金元;顾建东;王振忠;吴敬民
关键词:
-
水稻科学高效安全施肥技术研究
作者:姚月明;蔡玉生;许学前;沈明星;邱枫;刘震美;陆增根
关键词:水稻;氮肥水平;运筹技术;施肥方法;环境影响
-
不同施肥组合的土壤培肥效果研究
作者:许学前;吴敬民
关键词:肥料组合;土壤培肥;猪厩肥;秸秆;化肥
-
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
作者:王振忠;李庆康;吴敬民;钱永根;赵金元;顾建东
关键词: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土壤培肥;土壤养分;供肥强度